——魚腥草與勾踐複國
一株野草,究竟能夠承載多少仇恨?如若蔓延成林,又能聚集多大的能量?
當一種名為蕺的草重疊成山,一段曆史便將為此改變走向。
蕺山,紹興城內最著名的三座山之一。並不高峻,也無奇秀。然而,如若得知此山山名的由來,整座古城也會在眼底泛起寒光。就像它的古名,山陰,那個缺少溫度,幽秘、森冷的詞匯。
還有那把在此揮出的古劍,短小,尖瘦,通體散發著一種怨毒、冷酷,毒蛇身上才會有的戾氣。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株草。
在我們的時代,蕺,通常被稱為魚腥草。
這是一種遍布華南的植物,隻要是陰濕處都很常見。入藥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癰的功效,大處說可以用來治療肺炎肺癰肺膿瘍等症,小處說對付一些感冒咳嗽也有靈驗。
魚腥草很矮,幾乎貼地,心形葉,開春就嫩嫩的綠,葉脈帶些紫色。而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強烈的魚腥氣。因為這種特殊的氣味,魚腥草在很多地方入菜,尤其是貴州人,更是將其視作佳肴,發明了很多種烹飪手段。最簡單的是洗淨後,全株切碎拌上調料生吃,也可以燉、炒、煲湯,根、莖、葉各有做法。遵義有道招牌菜,折耳根炒臘肉——他們管魚腥草叫折耳。據說當地還有個說法,看一個人是不是正宗的貴州人,隻要看他喜不喜歡吃魚腥草;他們以為隻有土生土長的貴州人,才能把魚腥草吃得津津有味。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魚腥草那種特殊氣味的。那種令好之者垂涎三尺滿口生津的魚鮮香,很多人聞了,卻是令人作嘔的強烈腥臭。
但貴州人的話並不很確切,且不說雲南四川等省也有嗜食魚腥草之風,即便是江浙一帶,早在兩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人吃起了這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