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草春秋

禹餘糧

字體:16+-

——守土與治水

隔行如隔山。藥書的文字半文不白,四氣五味寒熱歸經,生澀拗口,竟似滿篇隱語黑話,往往令外人雲遮霧罩,頭痛不已。

但讀藥書也有竅門。正如畫龍點睛,其實一味藥的功效,僅憑藥名也可揣摩出幾分。比如叫瀉葉,自然能瀉下通便;稱首烏,無疑能補肝腎烏須發;夜交藤可改善失眠;決明子、夜明砂能清熱明目;益母草必是婦科良藥;續斷、骨碎補應該主治跌打損傷;伸筋草、千年健,想來長於祛風濕、強筋骨……

禹餘糧呢?

初學者乍一看到這個名稱,第一反應大都會將這藥歸納為收斂固澀一派,專門用來治理人體內的水液失調,如泄瀉痢疾之類。

八九不離十。教科書上的禹餘糧,指的是種叫作褐鐵礦的天然礦石,能澀腸止血,用於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不過,本草典籍中,此名之下還另有一種藥,是植物,叫土茯苓,卻是青黴素發明之前治療梅毒的主藥。這其實有些詭異,畢竟梅毒這風流病是明代才傳入我國的,和大禹八百竿子打不到一起,怎麽也得了這個名目呢?

但如若再仔細一看,土茯苓還有另一個作用:解毒除濕利關節,可用於風濕筋骨攣痛、癤瘡癰腫等,此時便恍然大悟,這就又和禹掛上鉤了。

剝離了神秘麵紗的大禹,可能是有風濕痛的。後世道人齋醮做法時詭異的步法,稱為禹步,被附會成創自大禹,其實這反而透露了大禹可能並沒有多大神通,隻是個凡人,所以終於得了風濕——長年水中作業的人不可避免的職業病。這在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先秦《屍子》雲:“(禹)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走路後腿跟不上前腿,拖著一瘸一拐,正是嚴重關節炎的症狀。

但無論礦物的禹餘糧還是植物的禹餘糧,藥名的來曆卻如出一轍,都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吃飯時或是來不及或是一時吃不完,留了下來,便化成了這一種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