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草春秋

附錄 永康藥行往事

字體:16+-

——老藥工口述摘錄

口述人:王睿生,1935年生,蘭溪人。1948年進永康仁和堂藥店做學徒。

我是1948年秋天從老家蘭溪到永康“仁和堂”藥店做學徒的。那年,我十三歲半。你問我為什麽這麽小年紀來永康?沒辦法,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再說,那個年代能吃上一碗藥飯,也算是有點麵子的行當。我讀過幾年小學,識些字,而且姐姐和“仁和堂”的先生娘(老板娘)還有點交情,這才能做上學徒的。

我是由先生娘親自帶到永康的。天不亮就出門,從蘭溪坐火車到金華,再在金華轉汽車。那時的汽車燒炭,車廂又是悶罐,人坐在裏麵煙蒙蒙黑洞洞的,遇到上嶺還經常打滑爬不動,有時還需要乘客下車以減輕重量。

等我到永康時天已經黑了。說實話,一下車我看到的永康城令我很意外,破破爛爛,鄉下鎮頭差不多。你們曉得的,1949年前走水路,蘭溪是大碼頭,很繁盛,叫“小上海”的,我家又在蘭江邊上的東門,算城裏人,看到當時永康真的有反差。更令我發怵的,是永康人說話對我來說就像啞巴聽天雷,一個字也沒著落。十三四歲小儂,初來乍到,總是慌兮兮的。不過一到藥店就好了,大家都講蘭溪話。

永康所有的藥店內部都講蘭溪話。蘭溪人做藥行生意,就像你們永康人一個帶一個出門磨刀鑄鍋補銅壺,覆蓋東南好幾個省。我記得永康城裏統共二十一家藥店,除了有家招過一個永康人,其餘連先生帶夥計,統統都是蘭溪人。

仁和堂店不大,連我也就四五個人,先生的兒子也一起做事。和現在的學校一樣,當學徒也是有時間規定的,一般三年學徒滿後升“半作”,相當於現在的實習生,再滿三年才正式當夥計;夥計分前場後場,一般前場站櫃台的先生都要挑機靈能說話,模樣過得去的。學徒期間,除了包吃住,沒有工資;升到半作後,開始有點零用錢。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