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蕭紅作品精選

蕭紅及其作品

字體:16+-

1911年,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童年的蕭紅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為父母和奶奶喜歡,卻得到了爺爺的疼愛,也從家裏的長工身上感受到普通人的質樸。她從小就親近大自然,自家屋後兩千多平米的後花園是她童年的樂土。1927年,蕭紅就讀於哈爾濱市第一女中,在學校裏她最喜歡美術。從來自上海的美術老師高仰山那裏,蕭紅學到了初步係統的藝術知識。她還和班上要好的幾個女同學組織了“畫會”,在休息日去野外寫生。另一位對她產生了影響的老師是姓薑的史地教員,來自北平。他將現代的國內外文學介紹給學生,使蕭紅接觸到新思想。

1930年,蕭紅為反抗封建家庭包辦的婚姻而離家出走。經過許多曲折後,她和蕭軍在哈爾濱相識,並在患難中共同生活、創作。1933年,蕭紅以“悄吟”的署名與蕭軍合出小說散文集《跋涉》。為躲避日偽特務機關的迫害,1934年蕭紅、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經由大連去青島,為《青島晨報》編輯副刊,並完成中篇小說《生死場》的寫作。是年冬赴上海,通過魯迅的大力扶持,漸為上海文壇所接納。1935年,蕭紅第一次以“蕭紅”這個名字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隨著生活的安定,她和蕭軍性格上的差異漸漸顯露,兩人之間產生了感情的裂痕。1936年,蕭紅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沙粒》等。次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蕭紅情係祖國的命運,立即回國,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戰文藝事業中。1938年她應李公樸之約,從武漢到臨汾,去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活動,宣傳抗日救亡。在西安,她謝絕了蕭軍最後的挽留,也謝絕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過一種“火熱生活”的邀請,選擇了一條比較獨立,也比較孤獨的創作和生活道路。經曆了由武漢到四川的顛沛流離後,蕭紅於1940年和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和《呼蘭河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了香港和九龍。當時蕭紅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龍。在戰亂中,她未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於翌年1月去世,年僅31歲。蕭紅的一生非常坎坷,也很淒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戰爭的災難過早奪去了她的生命。她自己在臨終時亦心有不甘,說:“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