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聞一多作品精選

唐詩雜論

字體:16+-

類書與詩

檢討的範圍是唐代開國後約略五十年,從高祖受禪(六一八)起,到高宗武後交割政權(六六〇)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儀伏誅,算是強製地把“江左餘風”收束了,同時新時代的先驅,四傑及杜審言,剛剛走進創作的年華,沈、宋與陳子昂也先後誕生了,唐代文學這才扯開六朝的罩紗,露出自家的麵目。所以我們要談的這五十年,說是唐的頭,倒不如說是六朝的尾。

尋常我們提起六朝,隻記得它的文學,不知道那時期對於學術的興趣更加濃厚。唐初五十年所以像六朝,也正在這一點。這時期如果在文學史上占有任何位置,不是因為它在文學本身上有多少價值,而是因為它對於文學的研究特別熱心,一方麵把文學當作學術來研究,同時又用一種偏向於文學的觀點來研究其餘的學術。給前一方麵舉個例,便是曹憲、李善等的“選學”(這回文學的研究真是在學術中正式地分占了一席)。後一方麵的例,最好舉史學。許是因為他們有種特殊的文學觀念(即《文選》所代表文學觀念),唐初的人們對於《漢書》的愛好,遠在愛好《史記》之上,在研究《漢書》時,他們的對象不僅是曆史,而且是記載曆史的文字。便拿李善來講,他是注過《文選》的,也撰過一部《漢書辨惑》,《文選》與《漢書》在李善眼裏,恐怕真是同樣性質,具有同樣功用的物件,都是給文學家供驅使的材料。他這態度可以代表那整個時代。這種現象在修史上也不是例外。隻把姚思廉除開,當時修史的人們誰不是借作史書的機會來叫賣他們的文藻——尤其是《晉書》的著者!至於音韻學與文學的姻緣,更是顯著,不用多講了。

當時的著述物中,還有一個可以稱為第三種性質的東西,那便是類書,它既不全是文學,又不全是學術,而是介乎二者之間的一種東西,或是說兼有二者的混合體。這種畸形的產物,最足以代表唐初的那種太像文學的學術,和太像學術的文學了。所以我們若要明白唐初五十年的文學,最好的方法也是拿文學和類書排在一起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