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Sir Rabindranath Tagore快到中國來了。這樣一位有名的客人光臨我國,我們當然是歡迎不暇的了。我對客人來表示歡迎之後,卻有幾句話要向我們自己——特別是我們文學界——講一講。
無論怎樣成功的藝術家,有他的長處,必有他的短處。泰果爾也逃不出這條公例。所以我們研究他的時候,應該知所取舍。我們要的是明察的鑒賞,不是盲目的崇拜。
哲理本不宜入詩,哲理詩之難於成為上等的文藝正因這個緣故。許多的人都在這上頭失敗了。泰果爾也曾拿起Ulysses[31]的大弓嚐試了一番,他也終於沒有彎得過來。國內最流行的《飛鳥》,作者本來就沒有把它當詩作;(這一部格言、語錄和“寸鐵詩”是他遊曆美國時寫下的。Philadelphia Public Ledger的記者隻說“從一方麵講這些飛鳥是些微小的散文詩”,因為它們暗示日本詩的短小與輕脆。)我們姑且不必論它。便是那贏得諾貝爾獎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樣著名的《采果》,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詩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還不曾通過情感的覺識。這裏頭確乎沒有詩。誰能把這些哲言看懂了,他所得的不過是猜中了燈謎的勝利的歡樂,絕非審美的愉快。這一類的千熬百煉的哲理的金丹正是詩人自己所謂——
Life's harvest mellows into golden wisdom.
然而詩家的主人是情緒,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無須拒絕,也不必強留。至於喧賓奪主卻是萬萬行不得的!
《吉檀迦利》同《采果》裏又有一部分是平凡的禱詞。我不懷疑詩人祈禱時候的心境最近於ecstacy,ecstacy是情感的最**,然我不能承認這些是好詩。推其理由,也極淺顯。詩人與萬有冥交的時候,已先要擺脫現象,忘記肉體之存在,而泯沒其自我於虛無之中。這時候,一切都沒有了,哪裏還有語言,更哪裏還有詩呢?詩人在別處已說透了這一層秘密——他說上帝的麵前他的心靈vainly strug-gles for a voice。從來讚美詩(hymns)中少有佳作,正因作者要在“入定”期中說話;首先這種態度就不誠實了,講出的話,怎能感人呢?若擇定在準備“入定”之前期或回憶“入定”之後期為詩中之時間,而以現象界為其背景,那便好說話了,因為那樣才有說話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