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這種韻律的樂品,是一切樂器的祖宗,也是一切樂器中之王。音樂不能離韻律而存在,它便也不能離鼓的作用而存在。鼓象征了音樂的生命。
提起鼓,我們便想到了一串形容詞:整肅,莊嚴,雄壯,剛毅和粗暴,急躁,陰鬱,深沉……鼓是男性的,原始男性的,它蘊藏著整個原始男性的神秘。它是最原始的樂器,也是最原始的生命情調的喘息。
如其鼓的聲律是音樂的生命,鼓的情緒便是生命的音樂。音樂不能離鼓的聲律而存在,生命也不能離鼓的情緒而存在。
詩與樂一向是平行發展著的。正如從敲擊樂器到管弦樂器是韻律的音樂發展到旋律的音樂,從三四言到五七言也是韻律的詩發展到旋律的詩。音樂也好,詩也好,就聲律說,這是進步。可痛惜的是,聲律進步的代價是情緒的委頓。在詩裏,一如在音樂裏,從此以後以管弦的情緒代替了鼓的情緒,結果都是“靡靡之音”。這感覺的愈趨細致,乃是感情愈趨脆弱的表征,而脆弱感情不也就是生命疲困,甚或衰竭的征兆嗎?兩千年來古舊的曆史,說來太冗長。單說新詩的曆史,打頭不是沒有一陣樸質而健康的鼓的聲律與情緒,接著依然是“靡靡之音”的傳統,在舶來品的商標的偽裝之下,支配了不少的年月。疲困與衰竭的半音,似乎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變本加厲了地風行著。那是宿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階段嗎?也許。但誰又叫新生與振奮的時代來得那樣突然!簫聲、琴聲(甚至是無弦琴),自然配合不上流血與流汗的工作。於是忙亂中,新派、舊派,人人都設法拖出一麵鼓來,你可以想象一片潮濕而發黴的聲響,在那壯烈的場麵中,顯得如何滑稽!它給你的印象仍然是疲困與衰竭。它不是激勵,而是揶揄、侮釁這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