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呂坤曰:“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曾也,皆願睹其景。至於文儒之士,其思書契以降之古人,盡若是已矣。”數千年來的祖宗,我們聽見過他們的名字,他們生平的梗概,我們仿佛也知道一點,但是他們的容貌、聲音,他們的性情、思想,他們心靈中的種種隱秘——歡樂和悲哀,神聖的企望,莊嚴的憤慨,以及可笑亦複可愛的弱點或怪癖……我們全是茫然。我們要追念,追念的對象在哪裏?要仰慕,仰慕的目標是什麽,要崇拜,向誰施禮?假如我們是肖子肖孫,我們該怎樣地悲慟,怎樣地心焦!
看不見祖宗的肖像,便將夢魂中迷離恍惚的,捕風捉影摹擬出來,聊當瞻拜的對象——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慰情的辦法。我給詩人杜甫繪這幅小照,是不自量,是瀆褻神聖,我都承認。因此工作開始了,馬上又擱下了。一擱擱了三年,依然死不下心去,還要賡續,不為別的,隻還是不奈何那一點“思其高曾,願睹其景”的苦衷罷了。
像我這回掮起的工作,本來應該包括兩層步驟,第一是分析,第二是綜合。近來某某考證,某某研究,分析的工作做得不少了;關於杜甫,這類的工作,據我知道的卻沒有十分特出的成績。我自己在這裏偶爾雖有些零星的補充,但是,我承認,也不是什麽大發現。我這次簡直是跳過了第一步,來徑直做第二步,這樣做法,是不會有好結果的,自己也明白。好在這隻是初稿,隻要那“思其高曾,願睹其景”的心情不變,永遠那樣地策勵我,橫豎以後還可以隨時搜羅,隨時拚補。目下我絕不敢說,這是真正的杜甫,我隻說是我個人想象中的“詩聖”。
我們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縱了,太誇妄了,太杳小了,太齷齪了。因此我不能忘記杜甫;有個時期,華茨華斯[5]也不能忘記彌爾敦[6],他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