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回樂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③,一夜征人④盡望鄉。
①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今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②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
③蘆管:笛子。
④征人:戍邊的將士。
【導讀】
詩人以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多角度蘊藉含蓄地寫出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思和哀愁。
李益(約750—約830),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涼州),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邊塞的夜晚,是一片寂寥的海。遠處的回樂峰,像一個稱職的將軍,被月光剪出冷硬的輪廓。在它腳下,無垠的沙漠輕柔地起伏,月輝潑灑而下,為它蓋上了一層銀白的月光雪。
受降城外,冷月如霜。烽火台上的狼煙還未散盡,偶爾一陣風過,搖動枯萎的胡楊,在荒漠的原野投下淩亂的影子。
不知從哪個營帳裏,忽然傳來一聲悠長的蘆笛,在夜風中忽遠忽近地嗚咽。仿佛家鄉的田埂上,坐在牛背上的牧童,橫吹一管柳笛,慢悠悠地走向炊煙繚繞的村莊。夜晚微明的燭火下,白發的母親,正低頭為戍邊的遊子縫補冬衣。
笛音淒惻,在黑暗中靜靜流淌。所有的征人啊,都在這一夜,流盡了思鄉的淚水。而千萬條歸家的小徑,淹沒在清冷的月光裏,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