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翁
鐵馬①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裏番腔,街頭戲鼓②,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③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①鐵馬:指戰馬。
②戲鼓:指蒙古的鼓吹雜戲。
③輦下:都城的代稱,指臨安。
【導讀】
這首詞作於南宋滅亡之後,劉辰翁親曆了國家的覆滅。借寫元宵節以抒發亡國之恨和故國之思。節奏明快,筆調蒼涼。
劉辰翁(1233—1297),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作詞數量位居宋朝第三,僅次於辛棄疾、蘇軾。風格取法蘇辛而又自成一體,存有《須溪先生集》。
一樣的元宵節,不一樣的故國和都城。
今夜的臨安,籠罩著淒清的涼意。一輪寒月,無聲地掛上了殘破的簷角,冷冷地,俯視著蕭瑟的城池。大街上,到處都是身披毛氈的蒙古騎兵,他們坐在高高的馬背上,倨傲地昂起頭,慢悠悠地踏過片片青石。馬蹄聲像一束閃著寒光的芒刺,讓故國的遺民,膽戰心驚。
一束委屈的焰火,小心地升上夜空,猶疑了片刻,終於開放了一樹銀花,引起蒙古兵一陣狂放的歡笑。他們不知,那紛紛揚揚散在空中的,不是禮花,而是一場悲淒的淚雨。
盡管那麽不情不願,春天,依然在這個夜晚,帶著料峭清冽的春風,撲進了這座傷痕累累的小城。她驚訝地發現,小城的每一處傷口和裂痕,都塞滿了刻骨銘心的哀愁。
燈火幽明中,幾個外族人手執橫笛,吹奏著陌生的旋律,笛管裏流淌的再不是江南的呢喃,而是北方的番腔。又有幾個身穿元蒙服裝的人,在街頭表演鼓吹雜戲,那一聲聲鼓點,一句句嘶鳴,再不是故國的繞梁餘音。
此時,在飄搖的故都之外,一座偏遠山村的角落裏,一個鬱憤的書生,正獨對一盞昏黃的青燈,懷念故國的好山好水,思念故都的高台明月。幾滴清淚,不知不覺落下來,浸濕了案上的素箋。今世前塵,無數片斷在他眼前紛飛:那舊日王朝的無限風光,那戰亂中逃往山中的淒涼歲月,那海上遺老的孤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