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辯論,即雙方以一定的道理來說明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和主張,揭露對方的矛盾從而駁倒對方,最終達成共識。這在黨政機關領導活動中常常用到,如決策形成過程中的辯論,可以充分聽取正反兩方麵的意見,以防止出現決策失誤;重大工程建設預研的辯論,可以充分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從而決定是否立項,避免造成經濟損失;招商引資談判過程中的辯論,可以減少分歧,增進溝通理解,達成合作共識;外交場合的辯論,可以交流思想,申明主張,消弭隔閡,締造友好往來。
所謂辯論賽,那就更是帶點兒“火藥味”了。其核心在於一個“辯”字,光從字形構造來看,中間一個“言”字,兩邊各一個“辛”字,可見有多麽辛苦、多麽艱難!它是指圍繞某一個問題進行論辯,參辯雙方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論據,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理更強”,簡直唇槍舌劍,勢均力敵,難分高下,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隻能由評委說了算。在一些黨政機關、學術團體、大專院校和青年組織中經常會舉辦這種活動,實際上它等於是一場綜合素質競賽,需要文化功底、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綜合起作用,因而對促進年輕人成長進步大有裨益。
辯論賽有一定的流程和規則,這裏不去細述,隻講語言表達上的問題。關於這一點,不少論著和報刊文章均有行家高見,一些參賽者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裏隻講準備階段需注意的幾個基本事項:
一是審題要準。審題即破題,根據舉辦方提出的辯題進行認真推敲分析,弄清楚每一個詞或詞組的含義,從而確立自己的觀點。須知,既然是辯題,它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給正方、反方留下了創意的空間。比如這樣一個辯題《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它實際上包含了如何看待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問題,可能包含著三個觀點: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先要金山銀山,再要綠水青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作為參賽者,就要通過審題認清二者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從而確定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