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同誌抱怨:我們加班加點搜腸刮肚辛辛苦苦構思和起草的講話稿,為什麽聽眾聽不進去呢?為什麽當麵說稿子寫得如何如何有高度有水平,會後卻不執行、不落實呢?你瞧,這講話稿既符合上級精神又切合當地實際,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經驗,應該化為人們的共識共為才對啊!
也聽到不少聽眾抱怨:領導啊!你為什麽那麽喜歡照本宣科高談闊論呢?你那兩片嘴皮子好像上緊了發條的鍾表永遠不會有停歇的時候,你講得累我們也聽得累,為什麽不多講些我們想聽、願聽、愛聽的話,讓我們心悅誠服地按你的要求去做呢?
兩種抱怨,一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麽有些領導講話讓人聽不進去?
答案其實很簡單:起草者和講話者是否善於與聽眾換位思考,是不是把聽眾當“上帝”,以聽眾為中心。
我們知道,領導者發表講話,無論是布置工作、座談交流還是應對各種禮儀應景場麵,都帶有一定的政治性、傾向性、目的性。尤其是那些布置工作的講話,動員部署也好,協調推進也好,還帶有鮮明的行政性、指令性色彩,說出來就要貫徹執行。但這並不等於說,作這類講話就可以忽視聽眾的需求、無視聽眾的感覺,或者說本來不想這樣講,但因為是這種會議、這種性質的講話所以隻能這樣講。實際上,再嚴肅的會議、再重大的主題,如果講話能堅持以聽眾為中心,效果也是大不一樣的。
比如,就全麵深化改革問題發表講話,如果你照搬照抄上級文件和領導講話的語言,或者停留在大談特談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艱巨性,而不結合當地實際,或者雖然結合了但結合得不緊、不實,聽眾就會聽不進去;如果你能按照上級精神,有針對性地提出當地改革應當解決哪些重點問題,實現哪些方麵的體製機製創新,講明改革能給當地幹部群眾帶來哪些實際利益,聽眾當然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