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修訂升級版·語言篇

六、群眾性語言

字體:16+-

群眾性語言就是大眾化、口語化、通俗化的語言,是接地氣、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在領導講話中經常被用到。但要真正用好、用活,還要解決好觀念上、習慣上、方法上的問題。

運用群眾性語言,要力戒“官腔”。一篇講話不可能從頭至尾都是群眾語言,必要的理論問題、原則問題、政策法律問題等“官方語言”該講還得講,但同時,要善於將有關問題變成群眾語言來講,講得能讓人聽得懂、接受得了。另外,官方語言與“打官腔”又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所謂打官腔,就是高高在上,官氣十足,空話套話連篇,嚴重脫離實際,什麽矛盾都不觸及,什麽問題都解決不了。從現實情況看,一些地方和單位“官腔”盛行,不僅敗壞文風,而且敗壞政風,不僅讓幹部群眾反感,而且影響事業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提倡講話運用群眾性語言,也是十分必要的。

運用群眾性語言,要力戒“書生腔”。有道是“百無一用是書生”,指的是那種讀死書、死讀書,隻曉得搬道理,不懂得結合實際、不善於解決問題的人。由這句話又引申到“百無一用書生腔”,指的是說話、寫文章咬文嚼字、引經據典,看似博大精深,實則毫無用處。秘書為領導起草講話稿就應注意這個問題。有的同誌雖然文化水平、理論水平很高,甚至寫作能力也相當不錯,但如果脫離實際,閉門造車,不善於學習群眾語言,不從實踐中吸取營養,寫出來的文章也難免“百無一用”,讓人聽來昏昏欲睡。

運用群眾性語言,要力戒“八股腔”。八股是我國明、清科舉考試使用的文體,也稱“製藝”“時文”。其文體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對句子長短、字數多少等都有明確規定。戊戌變法後,其文體雖得以革除,但其文風並未絕跡,直至如今在一些機關文稿中仍時有所見,如形式刻板、內容空洞、廢話連篇、華而不實、晦澀難懂等等。為什麽有些領導念起稿子來大家不喜歡聽,而丟開稿子自由發揮或即興講話大家就喜歡聽呢?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很多領導者其實並不缺少水平,而是他的很多閃光的思想、獨到的見解、鮮活的語言被稿子上的八股腔調淹沒、扼殺掉了,變得一點也不好聽了。可見八股腔調真是害人不淺、誤事至深。無論寫還是講,要想運用好群眾語言,就必須橫掃八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