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應景式講話,指的是領導同誌在各種節慶儀式、對外交流和其他有關場合上的講話,如紀念大會上的講話,項目開工、竣工儀式上的講話,招商引資推介會上的致辭,有關場合的歡迎詞、答謝詞、祝賀詞、祝酒詞和春節祝詞等。這類講話雖然不帶有部署性、指令性,但同樣是領導人行使領導職能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促進發展、凝聚人心、對外交往、樹立形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語言上,則表現為輕鬆活潑、感情真摯、文采繽紛等特點,如優美抒情的小夜曲,給人以熱情、優雅和美的感受。
(1)輕鬆活潑,熱情洋溢。禮儀應景式講話,大多不求闡述有多麽深刻,所求的是語言要精當、評價要適度、感情要飽滿,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要突出“情”字,以情為本、以情感人。如2014年7月江西省委主要領導在兩岸(江西)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活動周開幕式上的致辭:
清代著名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中寫道,“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贛台兩地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淵源,歸根結底是因為“贛台一家親”。
我們擁有共同的血脈。很多年前,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江西贛州,又從那裏開始翻山越嶺、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各地。今天,江西有1250萬客家人,台灣也有500萬客家鄉親,他們“祖同宗、文同源、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有著割不斷的血脈情緣。許多台灣同胞的祖先曾在江西這片土地上留下過遷徙的足跡,揮灑過開拓的汗水。20世紀中葉,又有許多江西老表跨越海峽來到台灣。現在,江西旅台鄉親有50萬人,江西籍在台媳婦有2萬多人,他們深深地紮根在台灣的土地上,為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奮鬥打拚。
我們擁有共同的文脈。江西是儒家文化的中興之地,是禪宗文化的定型之地,是道教文化的發源之地,更是陶瓷文化、書院文化的發祥地。陶淵明的詩歌、湯顯祖的戲曲、黃庭堅的書法、傅抱石的繪畫,都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