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文稿修改,不能不談及文風。無論起草還是修改,都與文風緊密關聯。在文稿質量不高的情況下,修改不僅起著改造提高的作用,還承擔著與不良文風作鬥爭的使命。
縱觀我國應用寫作曆史,幾乎從未間斷過文風之爭,即樸實與虛華、隱晦與明快、簡潔與冗雜、鮮活與刻板的消長變化。毛澤東同誌的《反對黨八股》一文,更是把文風問題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在曆數黨八股八大罪狀後明確要求:“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時至今日,這段話對於我們搞好修改、改進文風,仍然有著很強的警策作用和指導意義。
這裏再講一個古人寫奏章的故事。話說明代有一位刑部主事名叫茹太素,舉人出身,喜好舞文弄墨,還特別喜歡寫長文章。有一回他起草了一份陳述時務、建言獻策的奏章,長達一萬七千多字。太祖朱元璋一看奏章這麽長,懶得看,叫人讀給自己聽。讀到六千三百七十字時,還沒有談及具體事項,隻是空洞地議論朝廷用人失察,用了些迂儒、俗吏。太祖不由大怒,把茹太素叫來,逼問道:“刑部兩百多人,你告訴我誰是迂儒,誰是俗吏?”茹太素嚇得渾身發抖,顫聲道:“請陛下繼續往下閱……”太祖越發生氣了,拍著龍椅說:“你花了六千多字還沒說清楚誰是迂儒,誰是俗吏,拉下去打四十大板!”可憐一介文弱書生,屁股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第二天晚上,太祖叫人接著讀那又長又臭的奏章,一直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時,才講到建議實行的五件事,而這五件事隻花了五百字。太祖覺得其中四件事有理、可行,馬上就叫人去辦,然後再次宣茹太素覲見,說:“你建議的五件事有四件行得通,很好,賞你銀子百兩、綢緞百匹。但五百字可以講清楚的事,你卻用了一萬七千字來寫,實為繁文之過,打你四十大板是應該的。今後作文要力求精練,禁絕空話!”茹太素感激涕零,此後再也不敢寫這種文章了。後來,太祖還規定了建言格式和字數,在全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