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確有點棘手。從總體上講,講話稿寫作不應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應按實際情況和形勢與任務的變化而變,但有些文稿“變”的空間比較狹小,要按照相對固定的、人們普遍運用的模式來寫。下麵以應景禮儀性講話為例。其特點是:篇幅較短,結構基本穩定,內容布局基本相同,重複使用率較高。比如招商引資會上的致辭,一般是先介紹本地概況、發展現狀、資源優勢,然後介紹投資環境、優惠政策、服務承諾;重要節慶和紀念儀式上的講話,一般是先回顧並評價某一曆史事件,然後闡述意義、提出要求、發出號召;新年祝辭,一般是先回顧過去一年發展成就,感謝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然後展望新的一年,表達希望、願景和祝福。類似模式化的寫法使用多了,有時就難免給人以陳舊之感。就拿招商引資來說,這是地方黨政領導的重點工作之一,他們忙裏跑外,經常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歡迎宴會、項目推介會、洽談會、區域性合作交流會上並發表講話,而如果每次講的都是那些東西,他就會覺得稿子寫得不好。更何況,這種稿子一般都需印發和媒體登載,如果成為麵目相同的“通稿”,豈不讓人覺得該領導太沒水平?說不定還會搞壞客商印象,本來想投資也改變主意了呢!
領導有這樣的看法可以理解,問題是我們怎麽辦?稿子怎麽改?這就需要開動腦筋想辦法。我覺得問題首先不在於模式本身。模式其實是一種規範、一種樣式,也就是這類文稿寫作通用的結構布局方法,這同機械製造需要模具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打破模式就能有變化,那又該按什麽結構來寫呢?又能變到哪裏去呢?所以問題的根本不是受模式所困,而是怎樣用好用活模式,讓模式所“裝”的東西經常刷新、富於變化。下麵試談幾種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