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修訂升級版·修改篇

三、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字體:16+-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不僅是經驗之談,其實也是一種客觀規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改稿比起草還難,難在哪兒?就難在需要一絲不苟、精雕細刻。這就好比建造住房,初稿相當於完成了土木部分,可以遮風擋雨,但還不能居住;修改相當於裝修,搞完粗裝修還有精裝修,材料、款式、顏色、風格需要一應考慮周全;精裝修完成後,業主可能還不放心,這裏敲敲,那裏摸摸,發現有問題,還要來一番再改造再完善,直到完全滿意才搬進去居住。

大凡做文章者,誰不向往“倚馬可待”“落筆成文”“一氣嗬成”那種高超功夫?但那是一種美麗的誇張,或者說是一種追求、一種向往,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要說真有那種功夫的話,也隻是表現在思維的敏捷、行文的快捷方麵,而不能說明文章出來一點毛病也沒有。還有一說叫“文不加點”,意思是說一氣寫成,不用修改,也是近乎神話。據傳,《呂氏春秋》成書之後,曾懸於國門,供人閱讀並指出差錯,言中者有賞,結果竟千金難易一字。這也隻能說明,該書經過作者反複推敲修改,已經相當完美,而不是說一個字都改動不了。

事實上,越是文章大家,越是重視修改,越懂得文章“三分寫、七分改”的道理。馬克思的皇皇巨著《資本論》,從計劃到草稿都經過了多年、多次的修改,出德文本二版和法文本時,又分別做了修改。他給恩格斯寫信說:“工作進行得極其快意,因為在經過許多產痛之後,恬靜地舐著嬰兒,自然感到樂趣。”看來,偉大的馬克思是把修改當作一種快樂的。李卜克內西曾這樣評價他“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對於語言的簡潔和正確是一絲不苟的”“馬克思是個嚴格的修辭家,他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可見我們這位“老祖宗”對文章修改到了何等認真的程度。還有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他的文章好不好?那當然沒的說,但他十分重視文稿修改,不僅對自己的文稿反複改,對他人起草的有關文章、社論、電報也精心修改。1949年全國政協會議產生了幾個憲章和宣言,毛主席還親自校對,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也不讓出錯。他強調:“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修改,然後發表。”還批評某些同誌“文章寫好之後,也不多看幾遍,就像洗臉之後再照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地發表出去,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仿佛是個才子,實質到處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