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種情況,多半不是按會議集體研究意見形成的稿子,而是按領導個人意見形成並以個人名義出現的稿子,如講話稿、調研文章、工作體會文章、會議發言稿等。意圖多變的情況雖不多見,但的確存在。稿子本來是按領導的意圖寫的,按說總體框架和基本內容不會有大的問題,無非做些小修小改就是了,但他看完又有了新的主意,隻好按他的意見改;改完,他又有了新的主意,隻好按他的意見再改;改完,他又再次冒出了新的主意,隻好再次、多次改。如此一變再變,一改再改,而且這種改動還不止語言文字方麵,往往還涉及主題、觀點、角度的調整變化,不得不大改或者推翻重寫,直把起草者折騰得暈頭轉向。有時連領導自己也煩了,一拍腦門說:“算了別改了,還是用第一稿吧!”說明他的意圖又回到了原點,真讓人哭笑不得。當然也有不少稿子經過這樣的“千錘百煉”,的確一稿比一稿更完善更成熟,但其中的曲折艱難可想而知。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某領導思路開闊,辦事認真,對文字工作要求高,他的講話稿或文章修改十次八次是家常便飯,據說最多的高達48次,弄得文秘人員經常加班加點,很難適應。那年他第一次參加全省人代會,把秘書帶在身邊,為他起草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的發言稿。按照他的交代,秘書寫出一份,他覺得不行,要換個思路重寫;秘書又寫了一份,他本來覺得可以了,但過一會兒又覺得不行,再換個思路重寫。秘書隻好躲在房間裏幹了個通宵,好不容易寫出了第三稿,領導終於滿意了。可是第二天參加討論時,他又不搶先發言,而是先聽人家怎麽談,待到他想發言時,發覺他所選的角度被前麵發言的代表用過了,他就幹脆不發言,散會後又設計了三種思路,叫秘書各寫一篇,以備第二天發言時用。秘書暗暗叫苦,咬緊牙關又幹到天亮,寫完就暈倒在地,被送去醫院掛點滴。經過這一回,該秘書有了“經驗”,此後每年全省“兩會”前夕,政府工作報告都還沒正式印發呢,他就通過有關渠道了解到報告的大概內容,然後至少準備好3篇不同角度的發言稿,到了開會時裝作是臨時寫出來的,心想領導愛用哪篇就用哪篇吧,還省得您老人家親自勞心費神向我交代這個意圖那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