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修訂升級版·磨礪篇

6.“角度”的奧妙

字體:16+-

角度,本是一個數學名詞,表示角的大小和量,通常用度或弧度來表示。後來被引申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來表示考慮或辦理某事、提出某種意見或觀點的出發點。人們通常所說“從這個角度看”“換個角度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等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會遇到種種困難、矛盾和問題,當覺得難以解決的時候,若能換個角度、轉變思路,從原來的思維觀念中跳出來,或許就能走出困局,進入“柳暗花明”的境界。比如有些領導常說的“落後也是潛力”“危機也是機遇”“壓力也是動力”,這些都是反向思維的產物,也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和所持的態度。設想一下,如果麵對落後而消極悲觀,麵對危機而束手無策,麵對壓力而缺乏擔當,那將是一種什麽結果呢?可見,善於變換角度看問題,也是很重要、很管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公文寫作也常常會遇到角度問題。當我們覺得很難擺脫俗套、突破成規、寫出特色時,當人們認為某些文稿思維單一、筆法僵硬、麵目陳舊時,很有可能就是角度方麵出了問題——要麽沒有角度,平鋪直敘,麵麵俱到;要麽有角度而缺乏創新,不善於因事而異、靈活變化。其實,角度並不是多麽神秘的東西,同樣的工作、同樣的話題,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和表達需要,這次從這個方麵提出問題,下次從那個方麵提出問題,再下次又從另一個方麵提出問題,這就是角度。舉例來說,我們發現有些領導同誌,他在不同會議、不同場合發表講話,或者在“兩會”期間下到不同的代表團參加討論發言,雖然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他能做到基本上不重複,每講一次都有新的東西,給人以新的啟發和指導。我們這些工作人員開始都覺得奇怪:有些講話沒給他準備稿子呀,是他自己列個提綱臨場發揮,或者連提綱都沒有,就那樣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為何每次都能談出新見解、新道道?後來在整理錄音時才明白過來:領導很善於變換角度,以角度出新意、出特色。比如同樣談經濟工作,或從優化產業結構切入,或從推進科技創新切入,或從改革體製機製切入,或從優化發展環境切入,每一次突出一個側重點、關鍵點,這就是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講話,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有利於推動工作,難怪深受幹部群眾歡迎,因此尤其值得我們文秘人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