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機關那會兒,領導大概覺得我們幾個小年輕還“嫩”了點,隻安排我們寫寫簡報、信息之類的“豆腐塊”,說是練練筆。練就練唄,反正由易到難慢慢熟悉吧。可是時間一長,發覺這“豆腐塊”也不是那麽好對付。尤其是信息,除了文字上需要精雕細刻,這“憂信息”還特別難對付。
所謂“憂信息”,即負麵信息、問題信息,比如哪個地方發生了重大惡性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哪個地方出了集體越級上訪事件、抓了公款吃喝玩樂典型,如此等等,反正是讓人看了就神經緊張的那類信息。
“憂信息”是與“喜信息”相對而言的。所謂“喜信息”,即反映成績的信息,比如哪個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哪個工業園區新引進一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哪個地方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出了新鮮經驗、樹立了某個先進典型,哪個科研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表彰獎勵,如此等等,反正是讓人看了覺得高興開心的那類信息。
當然,不管是“憂信息”還是“喜信息”,隻要不是閉著眼睛胡寫亂編,都是一種客觀存在,應該如實反映,既讓領導掌握“下情”,又為領導做出決策、指導工作提供現實依據。問題在於,我們的信息不僅要報送給本級領導,還要報送給上級領導機關,如果是“喜信息”當然沒問題,如果是“憂信息”就要仔細掂量掂量了。
一般來說,衡量一級信息部門的工作績效,是以向上級信息部門的報送量和稿件采用率為依據的。報送量倒不是太大問題,不管是長是短是好是壞使勁往上報就是了,關鍵是采用率。要想提高采用率,就必須十分注重信息的質量。而所謂質量,不僅要看所報的信息是否有代表性、典型性,還要看它是否抓住了領導和人民群眾共同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否客觀反映了基層的真實情況,是否能引起領導重視並具有決策參考價值。這樣,“憂信息”自然而然就成了上級信息部門的“盤中好菜”,采用率一般都較高,甚至是百發百中。但矛盾就在這兒:“喜信息”好報而難以全部被采用,“憂信息”容易被采用卻不能亂報、多報。因為從主觀上講,地方領導都巴不得多多報送“喜信息”,讓上級領導知道我這個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工作亮點層出不窮,那該有多好呢!要是報喪似的老是報“憂信息”,今天報這個事故明天又報那個事件,今天報這項工作存在問題明天又報那項工作捅了婁子,那還成什麽話?我這個領導還怎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