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幹貨”
幹貨,通常指風幹、曬幹、烘幹的食品。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土裏土氣的詞兒居然大搖大擺地走進咱公文寫作的“大雅之堂”,並且成為衡量文稿質量的重要標準了。
認識它,是從挨批評開始的。
那時我在市委辦公室工作已有3年多,辦文、辦會、辦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但主要職責還是“爬格子”。畢竟吃了幾年文字飯,寫寫一般的材料基本上沒問題。然而所起草的重要文件、領導講話、調研文章等大材料,一次性成功率還是不高,經常被領導打回來修改,甚至推倒重來。
是因為結構不嚴謹嗎?不是,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幾乎是無懈可擊。是因為不符合上級精神嗎?也不是,既然吃了這碗飯,誰不曉得要講政治?是因為語言不通順、文字不優美嗎?那更不是,咱雖算不上飽讀詩書,但喝的墨水也不算少,滿肚子華章麗句還愁用不完呢!
那是因為什麽呢?領導們批評最多的是:實在、管用方麵還存在差距,缺少幹貨。
最難忘那一回。鄧小平同誌南方談話發表後,市委、市政府根據我市毗鄰沿海、“三胞”眾多、資源豐富的特點,決定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經濟運行體製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等方麵進行探索突破。為此,成立了專門的調研起草小組,負責起草一個指導意見,我是成員之一。這可是天大的任務,豈能不認真對待?根據領導交代和調研所得,我們連幹三個通宵,拿出了初稿;根據起草小組討論意見,又反複修改,數易其稿。我們自以為這下應該差不多了,甚至為文中某些佳句而自鳴得意呢!
誰知稿子交到市委市政府聯席會上討論時,當頭澆來一盆冷水。快人快語的市長首先“開炮”:你們這些筆杆子幹什麽吃的,啊?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複雜性說了一大堆,思路和措施都是些老掉牙的東西!小平講話精神你們吃透了沒有?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搞清楚沒有?既然是改革探索,應抓住哪幾個主要問題、從哪些方麵突破、製定哪些政策措施?上次市委研究時大家都談到了,為什麽不好好梳理歸納進去?這種廢話連篇缺少幹貨的稿子,發下去能頂什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