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調研文章是用於反映情況、服務決策、解決問題的,當然要說真話。所謂“真”,真就真在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麵貌,包括成績、問題、經驗、教訓,等等,是怎樣就怎樣,既不縮小也不誇大,既不捏造也不掩飾;真就真在實事求是地分析材料,不唯書唯上,不空洞議論,不誇誇其談、嘩眾取寵,而要瞄準現實需求,想實招,謀實策,務實事。很明顯,如果不說真話說假話,對於社會,將產生某種誤導,使人們看不清事物真相、分不清是非界限;對於領導層,將傳送錯誤的決策信號,導致決策失誤,給工作帶來損失;對於自己,則導致養成不良作風,喪失起碼的職業道德,對個人成長沒有好處。
不過,坦率地講,其實大家都知道調研文章要說真話,關鍵是想不想說、敢不敢說和善不善於說的問題,如果不想說、不敢說、不善於說,當然就沒有真話的立足之地了。
不想說真話,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調研活動抱著應付了事的態度,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辦公室裏聽匯報,材料堆裏找典型,然後匆促成篇,就算交了差。有時明知情況不實,但不願做深入細致的調查,不願觸及矛盾和問題,認為反正與自己無關,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另一種情況是,有的領導同誌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或者為了維護本地區、本部門的所謂“形象”,專挑好的說,成績一大摞,經驗一大堆,啟示一大串,對存在的問題卻略過不提,或者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不敢說真話,關鍵是“怕”。
一怕得罪當事人。一些地方和單位的負責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出了成績和經驗,生怕上麵不知道,於是想方設法請領導來視察,請記者來采訪,請領導身邊的“秀才”們來總結;一旦出了問題,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違章亂建、一場小小的工傷事故,也千方百計捂著,生怕上麵知道了會影響“形象”。在這種情況下,調研文章如果是“唱讚歌”,對方當然很高興;如果是“揭瘡疤”,對方當然不高興,甚至覺得你得罪了他。所以有的作者就怕了:算了吧,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還是手下留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