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修訂升級版·基礎篇

40.調研文章怎樣克服有“調”無“研”?“研”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字體:16+-

答:有“調”無“研”,指的是文章隻羅列了情況和現象,而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進行分析提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現象的確存在。比如有一篇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調研文章,通篇談的是麵上的情況,包括發案率、不同年齡段所占比例、有關典型案例和作案特點等,這本來也是不錯的,但接下去隻是呼籲社會給予關注,而沒有分析原因、揭示本質,沒有提出應對措施,這便是典型的有“調”無“研”,這樣的文章當然不是合格的調研文章。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隻是少數,因為稍有寫作常識的人都知道,有“調”必應有“研”,怕的隻是雖然有“研”但“研”得不準、不深、不透,等於無“研”。比如輕描淡寫,泛泛而談;空發議論,不切實際;人雲亦雲,缺乏創意,這些都是無“研”的表現。

這裏就涉及“研”的方法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這一“經典”大家都熟悉,關鍵是怎麽去運用。結合調研實踐,我談談具體操作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抓住事物的本質。所謂本質,即事物本來的品質和特性,它通常被事物的外象所掩蓋,但又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正如列寧所說,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看似玄妙,其實也並不玄妙:在對調查材料進行分析時,眼光不要局限於觀察表象,不要停留於對表麵現象的羅列,而要刨根究底,把表象包含著的“內核”找出來。比如某縣有關部門對企業的“三亂”行為屢禁不止,群眾反映強烈,領導派你去搞個調查。調查中你發現“三亂”的確嚴重,表現五花八門,但在形成文章時,是不是把這些現象及帶來的後果羅列一下就可以了呢?當然不可以。你還得分析探討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麽,究竟是什麽東西在裏邊作怪?這時你可能會發現:這種作怪的東西原來是部門利益,為了部門利益而不顧大局利益、不顧企業死活,這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所在了。這是一層意思,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還有一層意思是,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假象是對事物本質的歪曲和顛倒,它比表象更帶有欺騙性;製造假象,目的就在於掩蓋事物的本質,轉移別人的注意力,從而更順當、更堂而皇之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仍以上麵這個例子來分析:你在查究“三亂”根源時,有些部門可能壓根兒不承認這是“三亂”,而是按上級文件要求進行的正常的行政執法,或者雖然沒有上級文件,但純粹是出於加強管理、提供有償服務的目的,而絕不是有意加重企業負擔。這樣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簡直不應批評而應給予表揚了,但你必須深入分析一下:某項收費雖然有上級文件,但該文件有沒有過時?明令規定的收費項目中,存不存在擅自提高收費標準的情況?所謂的“有償服務”,企業是不是自願接受?這樣一深入下去,“馬腳”就露出來了。而如果片麵聽信某些解釋,那就可能被假象所惑、所騙,繼而得出相反的結論,變成“三亂”有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