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材要貼緊主題。調查得來的材料是大量的、具體的,甚至是零亂的,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有些有用有些未必有用,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不真實的,那麽在分析材料的時候就要認真篩選,把那些有用的、重要的、真實的、與主題關係密切的材料留下來,其他的材料則應去掉。一些有經驗的同誌,在調查階段就在邊記錄邊篩選著,把凡符合主題的材料包括重要的詞句、數據、觀點、事例等都畫上著重號,這樣就為分析材料提供了便利,節省了時間。在選材問題上,有的同誌往往被眾多的原始材料搞得眼花繚亂,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把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夠密切的某些材料也硬搭上去,結果是衝淡或淹沒了主題,文章變成了大雜燴。比如一篇反映某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調研文章,主題是通過這個典型說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農村思想陣地的必要性,所選的材料本來夠用了,但作者又加進了興辦公益事業、發展生豬生產、共產黨員帶頭推銷農產品等幾個典型事例。也許作者是為了表現“精神變物質”,本來在“物質”方麵概括性地講講總體發展麵貌也是可以的,但篇幅不宜過大、事例不宜太多,否則就與主題不符了。如果要全麵反映該村的變化,那就要換一個容量更大的主題,才能涵蓋得了。
(2)材料要充分。調研文章是用事實說話的,這就要求充分地占有材料,包括事例、數據等都要齊全、具體、實在,使之足夠說明某一個問題,否則就會使文章流於空洞,難以使人信服,甚至給人留下強詞奪理的印象。一般來說,掌握材料是在調查階段就要完成的,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在分析材料時發現材料不夠用,或者隻有間接材料而沒有第一手材料,或者隻有粗略的材料而沒有具體的材料,或者隻有“麵”的材料而沒有“點”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返回去補課。有的同誌不是這樣做,而是僅憑手中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蒼白無力的議論,硬湊成一篇文章。比如一篇以“加快我市小城鎮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為題的稿子,名為調查,實際上隻有城鎮與農村人口分布比例、小城鎮建設新增麵積等幾個數據,然後就是作者本人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論述以及規劃、政策、投入等方麵的一係列“思考”,人們從中無法看出該市小城鎮建設的全貌、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發展趨勢,也看不出所提的對策有多少事實依據。這樣寫,就顯得空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