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這的確是個很實際的問題。講話稿不能不講道理,不把道理講清楚人們就不理解,布置的工作就難以貫徹下去;有時候道理還須上升為理論,常言道“理論指導實踐”嘛,領導者不懂理論、不講理論怎麽行?有些會議上的講話還得大段大段地講理論,比如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領導要指導人家搞理論,也得表現出點理論素養才行。不過,人們通常所說的“道理”與“理論”差不多是同一個意思,道理即理論,理論即道理,反正都是一個“理”字,都是告訴人們一個“為什麽”。但怎樣講道理又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講多了人家煩,講少了人家不明白,講淺了等於白費勁,講深了又讓人搞不懂。而目前人們對講話稿講道理較普遍地存在一種厭煩情緒,一聽到“進一步提高認識”或者“提高領導幹部的理論素養”之類的話題就皺眉頭、不願聽,要不就認為“這樣的道理聽過千百遍了,不講也知道”,要不就認為“講那麽多理論有什麽用?能給我項目和資金嗎?能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嗎?”之所以有這些說法,除了他們本身的某些原因以外,我以為與某些講話稿講理論、講道理講得不當也是大有關係的。其主要表現有:
(1)深奧玄妙,晦澀難解。有的同誌為了顯示自己讀過很多書,有學問、有水平,在講話稿中有意搬進一些人家從來沒聽過也沒見過的新名詞、新概念,比如這樣的話語:“為了解決好經濟發展、交通運輸、人口控製、能源消耗等一係列相互聯係、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必須善於運用係統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包括對係統的科學含義、結構、功能、熵、隨機性以及如何運用數學語言描述各種不同係統的理論研究。”前半段好懂,後半段有多少人懂?什麽“熵”,什麽“數學語言”,一般人聽來簡直如聽天書。還有的同誌認為,講理論就要深刻,要深刻就要運用深奧的語言。殊不知,最深刻的東西常常也是最樸素、最實在的東西。如鄧小平同誌的著名論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深入淺出,一語中的。如果用所謂“深奧”的語言來闡述,免不了要把一大堆理論、概念搬出來,折騰老半天,人家還不一定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