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三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五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4]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編者[5]即《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二章。——編者[6]《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78—185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編者[7]清代北京有私立“求實中學堂”,又有國立的“高等實業學堂”。此高等實業學堂入民國後改稱“工業專門學校”,蓋其內容正是講習工礦業各門學術也。此可見當年吾父識見未有大異於時流,獨以吾父為人感情真摯,一言一行之不苟乃非一般人所及耳。——著者[8]先父生平言論行事極近古代墨家一流,亦似與清初之顏(元)李(塨)學派多同其主張。然實激於時勢輒有自己的思想,初非有所承受於前人。——著者[9]《俱分進化論》一文,我於六十年前讀之深為佩服。今檢《章氏叢書》內《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二可得。——著者[10]此義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小字本第105頁。原文略雲:宇宙不是恒在而是相續;相續即無常矣,而吾人則欲得宇宙(此身生命)於無常之外,於情乃安,此絕途也。——著者[11]我對於苦樂之分析、觀察、思索、體驗,蓋始於十四五歲時。參加辛亥革命後即結念出世,從琉璃廠有正書局覓得佛典及上海出版之《佛學叢報》讀之。其時前青廠有一處圖書分館亦藏有佛經,恒往借讀。凡此處所述早年出世思想,具見1914年夏間所撰《究元決疑論》一長文。此文先刊出於商務印書館之《東方雜誌》,後收入《東方文庫》為一單行本。——著者[12]原文見《桂林梁先生遺書》卷首。——著者[13]此處所引古語,均出《孟子》書中。形色指身體說。人類生命托於大腦特別發達之身體構造而有其種種活動,凡天賦之性能(不斷成長發展的)即在是焉。大腦者,人心之所寄;而一切性能則統於人心。人所區別於禽獸者,從其見於形體構造上說是很小的,從其無形可見之心理性能上說,則似乎不大,卻又是很大的。說區別不大者,人與禽獸的生活詎非同趨於為生存及傳種而活動乎——又說很大者,人心超卓於其身體而為之主,禽獸卻不足語此也。然人心之超卓於其身體,隻是其性質上之所可能,初非固定如是,在一般人(庶民)的生活上,其流於“心為形役”者乃是常事,曾何以異於其他動物——大約隻有少數人(君子)不失此差距耳。真正充分發揮人類身心的偉大可能性(偉大作用),那就是聖人。《人心與人生》說此較詳,可參看。——著者[14]見《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案》一章。——著者[15]《梁漱溟全集》第七卷第185—186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編者[1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編者[17]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90頁。——著者[18]《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13頁。——著者[19]《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第342頁。——著者[20]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九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2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2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一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2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第十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5月第1版。——編者[24]《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46—36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編者[25]前一疑問是指“世界現代史上無產階級根基淺力量弱的中國何以今天竟然超越其他有著根深力大的無產階級的國家,而擔負起世界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將有可能成為人類開出共產社會前途的先導”,解答見於《梁漱溟全集》第四卷第304—345頁。——編者[26]見法國古郎惹著《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李宗侗譯本,商務印書館出版。——著者[27]恩格斯《基督教早期曆史》一文。此據《世界通史》第二卷第933頁引用文句。——著者[28]見《列寧全集》第三十五卷第110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著者[29]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5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著者[30]1968年7月17日北京《人民日報》第六版同時刊出蘇聯方麵兩條消息。一是在高等學校大搞盧布掛帥的消息,又一是有人公然倡議學校恢複宗教教育的消息。此一同刊出之事,似出於偶然不經意之所為;實則兩個消息在一個從社會主義倒退的社會來說,原是大有連帶關係的事情,非偶然湊巧。——著者[31]見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一文,《列寧選集》第二卷第602頁。——著者[32]《論語》上“鄉願德之賊也”。——著者[33]見《列寧選集》第二卷第271頁《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一文。文中引恩格斯1874年的言論為例證。——著者[34]見《列寧選集》第三卷第799頁《黨綱中關於宗教關係的條文》。——著者[35]《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59—6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編者[36]何炳鬆編譯《中古歐洲史》第26頁。——著者[37]《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章第一節。——著者[38]蔣夢麟先生在《新教育》(第五號)有《改變人生的態度》一文,述丹麥哲學家霍夫丁氏之言,極論文藝複興為人生態度之改變之意。以為人生態度不同,則用力方向以異,而文化之有無開創成就係焉。其開首數語極扼要:我生在這個世界,對於我的生活,必有一個態度;我的能力就從那方麵用。人類有自覺心後,就生這個態度;這個態度的變遷,人類用力的方向亦就變遷。——著者[39]聞蔣百裏先生譯有《近世“我”之自覺史》一書正可資參考。——著者[40]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二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編者[41]見胡著《人類主義初草》第34頁,此書胡氏自印,坊間無售處。——著者[42]指《中國文化要義》第一章。——編者[4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第四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編者[44]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說孝弟的提倡,禮樂的實施,二者合起來,就是孔子的宗教。見原書第140—141頁。可參看。——著者[45]梁漱溟《朝話》第70—73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編者[46]梁漱溟《朝話》第68—69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編者[4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七章,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5月第1版。——編者[48]指《中國文化要義》。——編者[49]張東蓀著《思想與社會》,有張君勱序文一篇,其中以理智為理性之一部分,對於二者似有所分別。惜於其於分合之間特別是“理性是什麽”言之不甚明了。——著者[50]無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在英國羅素著《社會改造原理》中曾提到過;我這裏的意思和他差不多。讀者亦可取而參詳。——著者[51]《觀察周刊》第一卷第2期,潘光旦著《人的控製與物的控製》一文,說目前的學術與教育,已經把人忘記得一幹二淨,人至今未得為科學研究的對象,而落在三不管地帶。美國人嘉瑞爾(Alexis Carrel)著《未了知之人類》(Man the unKnown)一書,亦有概乎此而作也。——著者[52]語出心理學家麥獨孤(Me Dougall),麥氏擅說本能,亦被玄學之譏。——著者[53]見前引錄《論語》各條。——著者[54]關於此兩點提出太早,牽掣不得行之故,在《中國文化要義》第十三章有說明。——著者[55]見《論語》。——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