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那些大喜大慶的描寫其實是有些不負責任的,或者說是報喜不報憂的。因為在這諸多儀式中,至少有一項不應該喜氣洋洋——和韋氏一起回來的,還有三口棺材,裏麵裝著的一個是太上皇,一個是皇太後,一個是皇後。
對三口棺材的處理,考驗著官家的政治智慧。
政治智慧是個什麽東西呢?就眼下這件事而言,它至少應該包括這樣一些內容:明明有難言之隱,卻要做得冠冕堂皇;明明想草草了事,卻要做出一絲不苟的樣子;明明是這一碼事,卻要拿那一碼說事;明明關注的是事情的實際意義,卻在儀式意義上兜圈子。
首先是要不要開棺改殮。
提出這一問題,從表麵上看是一個禮法問題,也就是說,當初草草入殮的徽宗等人應該改易相應的袞冕翬衣和棺槨,才符合大殮的規格。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基於對金人的不信任,懷疑他們在屍骨上作假。徽宗死於紹興五年,當時宋金兩國尚處於戰爭狀態。作為被俘虜的太上皇,金人且封他一個侮辱性的稱號:昏德公。僅就這封號,他在金國的處境就可以想見。一個生於深宮長於錦繡終日優遊於女人和藝術中的風流皇帝,其生命精神本來就相當萎靡,一旦失去了權勢的光環,唯有豬狗一樣地活著。至於所謂的人格和尊嚴,那就太不切實際、也太奢侈了。金國凡有大小吉慶,往往會賞賜他一點吃的或穿的。每得賞賜,他都要恭恭敬敬地寫一道謝表,用他那漂亮的瘦金體書法表達搖尾乞憐的感激之情。金人竟然把這些謝表編印成冊,士大夫人手一本,作為對失敗者的一種精神把玩——就像把玩他們的妻妾女子和宮廷器物一樣。就這樣一個不知羞恥的“昏德公”,就這樣一具在敵人的**威下苟延殘喘的行屍走肉,後來死在五國城那種荒涼的地方,金人怎麽可能給他置辦棺槨呢?按照女真的習俗,肯定是用破氈子一裹就隨便埋掉了。現在和議既成,徽宗等人的梓宮得以歸葬,無論是對金人傲慢且陰損本性的認識,還是對曆史現場的揆情度理,人們都有理由懷疑那棺材裏麵究竟有沒有人,是不是先皇。其實早在四年前第一次紹興和議時,即有大臣提出了這樣的懷疑,認為“倘或梓宮可還,真假未辨”,且建議將梓宮“斫而視之,然後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