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紹興十二年

回鑾

字體:16+-

陛下這個詞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下麵,後來引申為對帝王的尊稱,意思是臣下不敢和皇帝直接對話,要請台階下麵的侍衛傳達。

如果把臨安看作一座宮殿,臨平就相當於“陛下”——這座臨安東北郊的小鎮是從運河水道進入行都的最後一座驛站,也是登堂入室朝見天子的第一道台階。就如同宮階下的那些侍衛同時也是儀仗一樣,臨平同時也被賦予了某種禮儀角色。一般來說,客人來了,主人下階迎接;客人告辭,主人又送到階下,這是人際交流中的禮節。國家之間也大致如此。每次金國有重要的使節前來,官家都要派官員到臨平迎接。金使則在臨平舍舟登岸,在宋方官員的陪同下騎馬進入臨安,下榻候潮門內的都亭驛(在都亭驛建成之前則是懷遠驛)。金使離開時,亦南宋方官員從陸路送到臨平,再登舟北去。這中間南宋方麵雖然不無巴結的意味,但大體上還是可以視為一種平等基礎上的尊重。當然也有不平等的情況,例如一百三十多年以後,元軍進抵臨安北郊的皋亭山,宋廷多次派大臣到臨平乞和,姿態一再放低,從稱侄、稱臣到主動送上傳國玉璽,甚至可憐巴巴地作秦廷之哭,但元軍統帥部始終不同意保存趙宋國祚。文天祥第一次被元軍所拘也是在臨平。戰場上打不過人家,禮節上再謙卑也沒用。臨平乞和不成,南宋就滅亡了,臨平也從此喪失了作為一個王朝都城“陛下”的資格。

紹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官家率文武百官到臨平鎮奉迎太後。

這一天的天氣如何,史無記載。但從奉迎場麵的盛大隆重以及所有角色的傾情投入來看,天氣應該不錯。這是南渡以來宋王朝外交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大成功。太後回來了,和議有了理由,歲貢裂土有了理由,誅殺嶽飛有了理由,這些年來所宣傳的英明正確也都有了理由。這是一次煽情的絕佳時機:母子之情,君臣之情,家國之情,都是好東西啊,勾兌在一起,酸甜苦辣,**氣回腸。如此盛事,怎樣張揚也不為過分。二千四百八十三人的儀仗隊早就訓練有素了,那些人都是從禦前諸軍中挑出來的,個頭一水兒齊,全都儀表堂堂,英武赳赳,往那兒一站就能長大宋朝的國威和軍威。當年太祖皇帝為了強軍,曾親製木梃為募兵標準,凡身高超過木梃者為上等兵。這些年戰事頻仍,募兵時往往抓到籃子裏就是菜,也就顧不上身高了。這次官家在挑選儀仗隊時,又重撿太祖皇帝的木梃為身高標準,非上等兵不得入圍,可見其對這支隊伍的看重。平心而論,那些人盡管上了戰場不行,但在操場上鋪排這種花拳繡腿的儀式卻一點也不怯陣,那場麵,那隊列,那一招一式,那如雷般的歡呼,都無愧於精銳之師。既然興“師”那當然要動“眾”,隨同官家到臨平來的,不僅有宰執大臣、六部首腦、三衙管軍,還有宗室貴胄、皇親國戚。官家的兩名養子——普安郡王趙瑗和崇國公趙璩——還有他唯一在身邊的親妹妹柔福帝姬,也都出現在奉迎的隊伍裏。秦魯國大長公主是仁宗皇帝的女兒,按輩分比官家高出三輩;吳國長公主是哲宗皇帝的女兒,為官家的堂姐。這兩位宗室中有相當身份的女眷,半個多月前已和太後的弟弟平樂郡王韋淵一起前往淮上奉迎,當會和太後同舟抵達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