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紹興十二年

驛道上的馬政

字體:16+-

“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司馬遷的文筆有如刀鋒一般銳利明快。在冷兵器時代,馬幾乎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所謂“金戈鐵馬”向來就是軍隊的代名詞,這中間,“鐵馬”與手執“金戈”的士兵平起平坐,老實不客氣地占了一半的分量。但一種宿命般的尷尬始終追隨著中原王朝的前世今生,那就是馬匹的匱乏。由於地理及氣候原因,優質馬匹多出自西北蕃部,因此,作為偏安江南的王朝,集馬匹的采購、轉輸和管理於一體的馬政,就成為南宋的一項不可須臾懈怠的國家工程。

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東京的大車都是用水牛駢拉的,這樣的細節隻是畫家筆下的隨意寫實,卻顯現了繁華背後的無力和悲哀。南渡以後,官家別無選擇地繼承了這種無力和悲哀。由於陝西和隴右大部分地區的淪陷,西北邊馬的供應受到很大限製,騎兵一直是南宋軍事體係的短板,也一直是官家揮之不去的心事。心事縈懷,有如夢魘一般,以至手下的大將有幾次向他拍馬屁都遭到了冷遇。紹興元年秋天,大將劉光世以枯秸生穗為祥瑞上奏朝廷,被譏諷一頓,其中官家隨口說出來的不乏牢騷之意的一番話,很能反映他對騎兵不足的憂慮:

帝曰:歲豐人不乏食,朝得賢輔佐,軍有十萬鐵騎,乃可為瑞,此外不足信。

這話說得不錯,老百姓有飯吃,朝中有賢能的大臣輔佐,軍隊有十萬精銳的騎兵,這才是真正的祥瑞,那個什麽“枯秸生穗”算個什麽鳥?建設一支精銳的騎兵,這些年一直讓官家耿耿於懷啊!到了紹興九年,韓世忠又來拍馬屁,這次是名副其實的拍“馬”,他知道官家喜歡馬,就投其所好,千挑萬揀選了一匹好馬進獻,卻遭到了拒絕,理由是好馬要留在軍中效力。官家還借題發揮,向大臣們宣講了一番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