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之年
行都的生機其實不在朝會上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話套話裏,而在街巷裏長年不息的叫賣聲中,百貨雜陳,市聲喧闐,那是一座城市樸素敦厚的底蘊,也是真正有情有義有著肌膚之親的。因此,隨著節令的變化,那叫賣聲一個階段自有一個階段的主旋律。當你看到滿街的米食、燈彩、玩具、桃符、果品、香燭時,不用看皇曆,便知道要過年了。開春後,各式各樣的花卉從餘杭門外的馬塍一帶湧入城區,“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借助這樣的詩句,我們至今仍然可以懷想千百年前的臨安風情。在大街小巷的賣花聲中,寒食省墓和踏青的相關物品又悄然上市了:青團、棗餅、稠餳、風箏,每一種商品都伴隨著相應的歌叫。而清明一過就該春試放榜了,“千門走馬將看榜,廣市吹簫尚賣餳。”其實又豈止是賣飴糖的簫聲,那是一年一度的科場經濟大開利市了。俗話說:幹什麽吆喝什麽,正是從這“吟叫百端”的市聲中,人們體味著行都的時序和生活節律。
當然也有四時不變的老調子:叫果子的,喝故衣的,還有兜售零頭碎腦小物什的貨郎。一般來說,那是給市聲作襯底的,猶如樂隊中的低音。但在市聲消停的某個時段或地段,它又是作填充的,闃然空寂中冷不丁來兩聲,雖沒頭沒腦,卻有一種老熟人似的牽係和溫暖。例如那種被叫作“驚閨”的聲音。“驚閨”其實就是貨郎鼓,或者是兩塊敲擊出聲的鐵片。從這名字看,他們做的大抵都是跟婦女兒童有關的生意:打磨銅鏡、針頭線腦、小玩具小首飾或小零食。道具一響,喚起閨中少女或少婦的注意,用以代替吆喝。因此,在有的地方,“驚閨”甚至有一種更**的名稱,叫作“喚嬌娘”。至於那些靠吆喝叫賣的,就不光要有一副好嗓子,還要出奇製勝,這種出奇甚至會惹出莫名其妙的麻煩來。當年在東京,有個賣饊子的,叫賣時既不吆喝所賣何物,也不誇耀自己的東西如何好,隻是一味長籲短歎:“虧便虧我啊!”這是一種打悲情牌的推銷方式,就如同現在有些商家標榜的所謂“跳樓價”“大放血”一樣。當時哲宗孟皇後被無故廢黜瑤華宮,此人在宮前放下擔子,一邊歎息一邊大叫:“虧便虧我啊!”這種悲情牌打的實在不是地方,人家正蒙冤受屈,你這不是含沙射影往人家傷口上撒鹽嗎?當下就被開封府捉將進去,扒下褲子打了一百杖。以後再吆喝時,隻得改成了“待我放下歇則個”。但有了這一番遭遇,生意卻無形中放被炒得很熱,就像瑤華宮裏的那位孟太後一樣,後來反倒因禍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