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個節氣中,幾乎所有的名字都是有著具體指向的,或季節,或氣象,或物候,或農事,實實在在,一個蘿卜一個坑。隻有一個名字看似指向虛無,卻又最是豐饒傳神且氣韻生動,那就是清明。
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陽光、土地、河流、阡陌,天地萬物都是那樣舒活而滋潤,充滿了情竇初開的勃勃生機。雨是杏花雨,風是楊柳風,水是桃花水,反正都是帶著香氣和色彩的。人們換上了脫單的衣服,頓覺神清氣爽,連呼吸也幹淨而溫暖。雜樹生花,群鶯亂飛,這是已經被用爛了的描寫,卻也是最實際的景觀。而那些常綠喬木——例如香樟——卻在悄悄地褪換葉片,玉樹臨風,飄灑一地舊妝,就像一個趕場子的當紅花旦在後台換行頭,既藏藏掖掖又手忙腳亂。河坡和田埂上的草一點一點地綠了,卻並不張揚,所以詩人說:草色遙看近卻無。
春天是膨脹的季節,陽氣上升,心情隨之躁動,人們在屋子裏待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要往外跑。清明掃墓隻是個“往外跑”的由頭,實際上是為了踏青和娛樂。小戶人家的踏青總是與生計有關的,看看地裏莊稼的長勢,一邊盤算著農事及收成之類。他們大抵是體味不出垂柳的魏晉風度或桃花的晚唐詩意的。對於他們來說,春荒正方興未艾,但地裏的麥子才剛剛起節,雖然蠶豆開花了,但他們知道那兩句農諺:“蠶豆開花哄煞人,豌豆開花有巴成。”離麥收還遠著呢,因此一路上的心情不會很浪漫。至於杜牧詩中所說的那些人——剛剛掃墓時還悲悲切切地“欲斷魂”,一轉眼就尋找“杏花村”享受去了——起碼也應是衣食無憂的中產之家。既然衣食無憂,又既然已經出來了,他們當然不會僅僅滿足於在小館子裏喝幾杯春釀,此外肯定還有屬於這個季節的若幹娛樂活動,例如野餐、遊戲、鬥雞、踢球、放風箏,甚至調情獵豔、尋花問柳。其中有些活動居然成了現代奧林匹克某些項目的最初創意,例如蹴鞠即足球,角抵即摔跤。有些地方的婦女在清明節喜歡玩一種叫“捶丸”的遊戲,幾百年以後,人們把類似的運動稱之為高爾夫,當然,玩的時間不僅限於春天,參與者也不僅限於婦女,隻要你有足夠的權勢,或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