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紹興十二年

緒篇:小年夜

字體:16+-

臨安

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日的天氣大致平和,至少沒有下雪,因為翌日就是除夕,而且又恰逢立春,這時候如果下雪,臣子一定會作為祥瑞上奏而“詔付史館”的。

臨安的城市格局很有意思,它是坐南朝北的,大內的宮殿在全城最南端的鳳凰山麓,而宮府和廂坊則全在皇城之北。除去重大典禮,大臣們上朝都從後門進入,俗稱“倒騎龍”。走後門的不光是大臣,也包括皇帝。皇帝走的是正中的和寧門,出和寧門向北,就是作為城市南北中軸線的十裏禦街了。但在紹興十一年那個時候,這裏還不叫禦街,稱之為禦街是紹興二十八年大規模改造以後的事。改造後的禦街相當於東京(開封)禦街的山寨版,中間是花崗石鋪就的禦道,專供皇帝的車駕通行;兩邊是用香糕磚錯縫側砌的市民走廊。用現在的說法,叫“三塊板”。而在紹興十一年那個時候,整條大街都是泥路,遇到皇帝出行,也隻是臨時灑一層黃沙而已。皇帝的車駕經過時自然要戒嚴的,但並不禁止市民圍觀,隻要你規規矩矩,不亂說亂動,例如不要登高眺望(顯然是出於安保考慮),男子不要打赤膊,女子必須穿裙子和短袖上衣(這一條大抵針對夏季),以及不要大聲喧嘩等等。那時候人們又不知道用鼓掌來表示敬意,所以場麵很是肅穆,隻聽到車輪在黃沙上碾過的軋軋細響。待皇上的車駕遠去了,翠華渺渺,塵埃落定,禁軍便移開禦道兩側隔離用的紅漆杈子,剛才連咳嗽也落不下一聲的禁街立時變成了喧鬧的自由市場,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也沒有誰再來管你是不是打赤膊或穿不穿裙子了。三教九流中,還有臨時拉場子賣藝的,稱為“路歧人”或“打野嗬”。請不要輕視這些幾同乞丐的江湖漂泊者,在那縷衣檀板的藝伎中,據說就有當年在東京紅極一時的李師師。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