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天下的歐陽修
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創作了一批“超然獨驁,眾莫能及”的散文作品。各種形式的短章大論,是他抒發感慨、寄托性情、表述理想的重要工具,是他革除時弊、發表政見、改變文風的得力武器。散文創作的成績,是他文學成就的最主要的標誌。
【歐陽修小傳】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歐陽氏家族曆為“廬陵大族”。然傳至歐陽修的祖父歐陽偃時,家道開始中衰。歐陽偃盡管才高德望,但未能考中進士。其父歐陽觀官運亦不亨通,雖然其為人敦厚,居職清廉,平生不治產業,一生也隻不過做過兩任推官和判官。歐陽修可謂出身寒微、貧賤。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歐陽觀病逝。母親鄭氏時年僅二十九歲。她為江南大族之女,平素知書達理。孤兒寡母,無以為生,隻好投靠歐陽修在隨州(今湖北隨州)任推官的親戚歐陽曄。
歐陽修自幼聰穎過人,求知似渴,但因家貧,不能入學受教。
歐陽修的母親便用河邊的獲草為筆,以沙灘為紙,教歐陽修練字。因他博聞強記,讀書則成誦,名播鄉裏。當時隨州城內有李氏大族,藏書甚豐。歐陽修經常去李家借書抄讀。有一次,他在李家的舊書中偶然發現了《韓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當時盡管歐陽修還不能盡解文中要義,但閱後頗覺韓文氣勢雄偉,立意深遠。歐陽修對此書愛不釋手,逢人便稱讚“學者當至此而止耳”。
歐陽修文宗韓愈,但當時宋代文壇流行的是雕飾典麗、內容空泛的西昆體。那時為韓愈、柳宗元所擊敗的駢文也重新抬頭,並蔓延到表、章、奏、疏、書信中,被稱為“時文”。歐陽修因此在應試中屢遭失敗,他不得不重新思索,認識到當時非學“時文”、“西昆”不可。於是歐陽修乃回家埋頭讀書,“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皆穿蠹經傳,移此麗彼,以為厚薄,惟恐不悅於時文。”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二十四歲的歐陽修終於進士及第,從此步入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