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的百姓在亂棍打死了縣令後,開城門迎劉邦,在這些百姓的心中,劉邦就是能給自己帶來新命運的英雄,因此,大家一致推舉劉邦為首領,領導沛縣人民繼續起兵反秦,其實,這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此時,劉邦卻以退為進,告訴眾人,如今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都紛紛起義,有能耐的人很多,而自己恐難當大任,不能保全父老鄉親們的性命安危。
這一招用得妙,其實,劉邦心裏清楚,現在情勢下,造反這個事,隻有自己敢出頭。那麽,為什麽別無二選呢?
對此史記裏做了交代,首先,“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這裏說蕭何跟曹參等人都是文職出身,都比較潔身自愛,考慮的東西也複雜些,擔心萬一事情不成功,以後是要被滅族的,所以都不敢帶這個頭,要知道當時陳勝吳廣的起義也剛開始不久,全國各地雖然到處都有人起兵響應,但結局如何誰都不知道,能成功固然好,但是萬一失敗了,造反這種事無論擱在哪朝哪代,那都是殺頭誅九族的事,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勾當,這種事能有人當領頭羊最好讓別人去當,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讓劉邦當這個領導,事若成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少不了,事若不成,秦國首先要誅殺的也是像劉邦這樣的帶頭人。
最後史記裏講:“劉季數讓,眾莫敢為”,“眾莫敢為”這四個字很有意思,非常生動地說出了當時其他人的心理,說白了就是大家都不敢當這個出頭的椽子,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所以哪怕劉邦再三謙讓,大家也都不敢當這個縣令,於是劉邦就當仁不讓,當上了沛縣的縣令,被沛縣百姓尊稱為“沛公”,此時的劉邦已經四十有八了,可謂是大器晚成。劉邦當上縣令之後,開始了自己的反秦之路,經過幾年的征戰,最後終於在垓下擊敗項羽,奪得天下,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天子之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