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他的成功曾經讓當時許多人大跌眼鏡,也讓後世人討論不已,這個混跡鄉裏、不學無術、蹭吃蹭喝的小混混,竟然在秦末大亂的天下中,與諸英雄豪傑爭強鬥勝,甚至打敗了與自己實力懸殊巨大、驍勇善戰且具備先天優勢的項羽,逼得項羽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這樣一個不善作戰的“潑皮無賴”,憑什麽打敗一代梟雄項羽?他是如何做到以弱勝強的?他又是如何成為“弱勢大贏家”的?
學者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說劉邦成功的原因是將厚黑學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認為劉邦的成功就在於他臉皮夠厚心夠黑,比如兩軍相交,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投誠;楚漢第一次交鋒失敗後他逃回沛縣遇到自己的一對子女,因帶了子女馬車行進緩慢,幾次三番將子女扔下車;再比如項羽活捉劉太公,欲烹了劉太公,劉邦竟然置若罔聞,還要“分一杯羹”;再比如,劉邦幾次兵敗後答應項羽永遠臣服,卻出爾反爾……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獲得最終勝利,主要是因為劉邦知人善任,寧願鬥智而不鬥勇。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雲變化、群雄突起的時代裏脫穎而出的原因。劉邦網羅的都是一流且忠誠於自己的人才,有蕭何、曹參、樊噲、韓信、夏侯嬰等人,這些人構成了劉邦的智囊團和先鋒,能讓劉邦一次次化險為夷,在最終的楚漢爭霸中拔得頭籌,也是劉邦能“笑到最後”的原因。
然而,劉邦稱帝後卻開始“高處不勝寒”,又畏懼這些功臣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便有計劃地鏟除功臣,所謂“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詮釋了劉邦“家天下”的私欲。當劉邦與呂後開始屠戮功臣、以絕後患時,他人生的悲劇也開始了……在劉邦去世半年前,他曾衣錦還鄉回到沛縣,並唱了一首悲壯的《大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