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眾處獨,宜韜宜晦。
若啞若聾,如癡如醉。
埋光埋名,養智養慧。
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翠嚴禪師)
這段話的意思是: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獨處,都應該韜光養晦。好像啞巴聾子,傻乎乎地就像喝醉了酒。隱姓埋名,培育自己的智慧。該動就動,該靜就靜。忘了自己也忘了這個世界。
修行的人並不封閉自己,相反,非常開放。人處世上斷沒有一輩子不與人交往的道理,達摩麵壁,不過九年,若他九十年都不出山洞,那就成妖怪了。俗話說“眾人裏麵好修行”,如果人間隻有一個人,活著也沒趣。從前有個人天天想報仇,想了十年,他待在山上學本事也學了十年,終於學成下山了,卻發現他的仇人早就死了,他滿腔的怒火落不到實處,那個空虛啊,那個遺憾啊,那個沒勁啊,現在,他想起他的仇人竟然感到非常親切,特意到仇人的墳上去看了一回,他一眼就看到碑上寫的那個名字,心裏“轟”的一下就崩塌了,原來恨一個人的感覺跟愛一個人的感覺完全一樣。恨得越久,想得越深。如果你讓眉間尺忘了他的仇人,還不如直接讓他去死。與仇人同歸於盡是有福的,怕隻怕你根本找不到他。如果你流落到一個荒島上,沒有一個人,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你的仇人也在島上,我敢肯定你會高興地跳起來擁抱他。是人就願意和人在一起,觀音菩薩不會去荒無人煙的地方普度眾生,弘一法師傳揚佛法也多在江浙一帶繁華地方, “處眾處獨”,重點是“眾”。
忘掉自己才能得到自己,你雖然愛人群中的每一個人,但你不可能跟每一個人走,因為眼前人有萬千,你卻隻有一個。從前有個人去過很多地方,都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一天他突發奇想,他想重新走一遍當初的地方,結果當然是很快就迷失了,為什麽不忘掉自己呢?忘掉才能得到自己。曾有人在弘一麵前談到天津,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弘一毫無反應,早已視故鄉為他鄉。又曾有人在弘一麵前說日本的櫻花多麽美,日本的少女多麽溫順,弘一仍然沒反應,十年一覺揚州夢,他早就把昔日的浪遊之地視為烏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