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六年(632年),對於士族賣婚的社會弊病,唐太宗非常憂慮,特意與宰相房玄齡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深刻的探討。唐太宗說:“很多名門望族盡管家道中落,卻依然借助女兒出嫁的機會,索要大量財禮。這種行為敗壞了社會風俗,擾亂了禮法,必須馬上進行大力改革。”正是以此為契機,唐太宗下令修訂《氏族誌》。那麽,什麽是氏族呢?所謂氏族,和士族是同樣的意思。在唐朝,以地域為區分,有四個氏族集團:山東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關隴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貴戚。在這四大士族中,其他士族或者沒落,或者勢力衰弱,唯有山東士族根基深厚,勢力強大。山東士族以崔、盧、鄭、李、王為首,很多朝廷重臣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爭相和山東士族聯姻,例如房玄齡、魏徵等。這樣一來,山東士族的社會地位始終很高,難以撼動。唐太宗深知士族的力量過於強大,會嚴重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所以他早就想找機會削弱山東士族的勢力了。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當即下令讓人刊正姓氏,修撰《氏族誌》。
隋末唐初,朝廷裏官員的變動很大。很多官員被革職、貶職或者調任,也有一些新任的官員勢頭很強勁。為了穩定局麵,針對《氏族誌》的修訂工作,唐太宗進行了明示:“遍責天下譜牒,質諸史籍,考其真偽,辯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為了真正做到“遍責天下譜牒”,唐太宗特意選了熟悉全國各地士族姓氏的官員負責編撰《氏族誌》。例如,在《氏族誌》的編撰人員中,令狐德棻是代北左姓;韋挺是關中首姓甲門;高士廉是山東渤海著姓;岑文本是江南土族。有了這來自四大士族的四個人分工合作,《氏族誌》的修訂工作就會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