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世民傳

極言無隱,廣開言路

字體:16+-

在唐太宗之前,曆朝曆代的皇帝中,從來沒有任何皇帝能像唐太宗這樣積極納諫。正是因為唐太宗兼聽納下,所以大唐王朝才能形成諫諍之風。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初,唐太宗對待朝廷的政務非常勤勉謹慎,每天廢寢忘食地處理朝政。有一次,他問魏徵:“君主怎樣做才叫明辨是非,怎樣做才叫昏庸糊塗呢?”魏徵告訴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非常讚成魏徵的這種說法,也很清楚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的神,處理任何問題都未必能夠做到麵麵俱到,所以他善於納諫,堅持納諫。

在唐朝時期,朝廷中設立了一個獨特的官職——諫議大夫。顧名思義,諫議大夫的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提出各種意見。僅從表麵來看,這個職務仿佛無關緊要,但是對於真正賢明的君主而言,這個職位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時刻傾聽大臣們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才能實現治理天下的偉大目標。唐太宗在經過反複斟酌之後,認為朝廷中雖然有眾多大臣,但是隻有魏徵才是最適合擔任諫議大夫的。正是因為唐太宗做出了如此英明的決策,也因為魏徵始終忠於職守,不怕得罪皇帝,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所以唐朝的貞觀盛世才能得以實現。

在其他朝代裏,也有很多大臣像魏徵這樣冒死向皇帝進諫,但是皇帝輕則對他們置之不理,重則治他們的罪。這使得大臣們很少敢在皇帝麵前進諫。唐朝的諫議大夫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唐太宗虛心求諫。他很清楚,要想讓大臣們直言進諫,就必須多多鼓勵進諫的大臣,給予那些提出意見的大臣獎勵,這樣才能讓其他大臣沒有後顧之憂,也更為積極地進諫。

當然,並非每個大臣提出的建議都能夠被采納。麵對那些提出的建議並不合理的大臣們,唐太宗從來不會過於刁難,更不會懲罰,而是讓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有著虛懷若穀的氣度,所以才能夠維持積極進諫的良好氛圍。很多人認為,唐太宗之所以虛心納諫,是為了讓唐朝能夠長治久安,讓自己能夠更久地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也有人認為唐太宗隻是在治國安邦的大事上才能接納大臣的建議。實際上,唐太宗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虛懷若穀、從諫如流的人。他不僅能夠在朝政中做到虛心聽取意見,即使是在個人生活中,他也能夠積極地采納大臣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