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之所以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就是因為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開始推行靜民重農的政策。除此之外,唐太宗還非常重視培養人才。貞觀元年,唐太宗下令讓國子學獨立出來,成為國子監,由此推行了健全的教育製度。為了讓學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唐太宗還任命很多名儒士在學校裏擔任學官,進行教書育人的工作。
教育的水平提高了,整個社會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唐太宗又開始推舉科舉製度。在中國的人才選拔與考試製度中,科舉製度由來已久,源遠流長。然而,在唐朝之前,科舉製度主要是依靠血緣關係和在戰場上的功勞來選拔人才的,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製度,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
唐太宗在位時,一邊興辦學業,一邊根據前朝的經驗推行科舉製度,從而實現網羅天下人才的目的。科舉製度真正登上曆史舞台,是從隋文帝和隋煬帝在位時開始的。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對科舉製度加以改革,使科舉製度變得越來越完善,所以科舉製度才能得到發展,流傳下來。
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雖然科舉製度有一些弊端,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機製相對公平。對於廣大的讀書人而言,他們終於可以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很多讀書人都把在科舉考試中勝出,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一些讀書人盡管出身貧寒,卻通過科舉而擔任高官。也可以說,科舉製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從魏晉以來貴族壟斷國家選拔人才的傳統,普通老百姓和寒門的學子們也有機會進入朝廷裏擔任重要的官職。
在堅持推行科舉製度的情況下,很多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終於進入了朝廷之中,擔任重要的官職。隋朝之前,社會上形成的上品無寒門和下品無士族的局麵,被科舉製度徹底打破了。很多人都追求科舉出身,很多官員也以自己是科舉出身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