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而變,規避風險”是經商的兩種安全之道。李嘉誠在商場中能夠因勢善變,不逆商場規則,不強買強賣,失敗了不氣餒,成功了不驕不躁。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透過合營公司Union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時值世界石油價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看好石油工業,做了一筆很劃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流入加國的最大一筆港資,不但轟動加國,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
香港畢竟是彈丸之地,作為全球華人首富的李嘉誠,隻局限於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國投資是李嘉誠的夙願,80年代中,和黃、港燈相繼到手,李嘉誠便開始大規模行動。跨國投資可以迅速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加入到世界經濟的大家庭中來。
舞台大了,機會就會更多。
跨國投資,使自己的企業王國可以遙相呼應,互相支援爭取利益。在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因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規避風險。正如李嘉誠所說:“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
1988年,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世博發展公司(李嘉誠占該公司10%股權),以32億港元投得“1986年溫哥華世界博覽會”會址的一幅204英畝的市區邊緣黃金地段地皮,將在上麵建築加國規模最宏偉的商業中心及豪華住宅群,預計10~15年完成。李嘉誠約占50%股權,其餘50%為各大股東分有。預計整個建築費在100億港元以上。
我們從這裏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誠的遠大目光。
李嘉誠投資英國,幾乎與加國同步進行。1986年,他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股權。該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紮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