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借力打力是成功商家常用的經營手段,這種手段的根本目的是“用他人的錢作本錢賺錢”。
其實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電視台“無線台”和“亞視台”。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並於1988年正式予以批準。第二電訊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已經擁有做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快人一拍,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奪第二電訊網經營權。
睿智的李嘉誠看好的是有線電視廣闊的發展前景,有線電視實行向用戶收費製,與免費的無線台衝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劃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網,一手放衛星覆蓋亞洲,顯示出“超人”的一貫睿智大氣的作風。
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網的經營者。另一個強大競爭對手,是包玉剛的九龍倉與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
和黃集團的首腦,在是否在港重點投資問題上意見分歧,舉棋不定。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龍倉有線傳播公司。李嘉誠的如意設想遭到沉重挫折。李嘉誠並沒有退出角逐,而是麵對現實,亡羊補牢,繞路上山。
按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亞洲衛星一號”的原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由和記通訊負責經營。該衛星共24個轉發器,全部出租年租金約2500萬美元。鑒於目前的使用率很小,李嘉誠“移花接木”,把未盡其用的衛星改用在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