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成功做大的一大經驗就是“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智慧。如果說,塑膠花為李嘉誠成功掘得第一桶金,那麽,下麵說的這個故事,則為李嘉誠事業做大奠定了基石,因為他采用的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1966年底香港低迷了近兩年的房地產業開始複蘇。
可不幸的是內地的**開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風暴”。“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個個惴惴不安,觸發了二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者自然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自然,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築商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此時的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觀察時勢變化,經過縝密思考,他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就具體分析而言,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道理實際上很簡單,若要收複,1949年就可以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保留香港,是考慮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這樣對中國政府更有利。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武力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做出“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作千載難逢的做大之良機。
於是,在整個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李嘉誠不動聲色地暗自大量收購。
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李嘉誠的行事需要超卓的智慧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在等著看他的笑話。這場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道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達390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