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者在與對手較量,不能攻其鋒芒,應當擊其薄弱,這樣才能加大取勝的概率。李嘉誠善於洞察對手的薄弱之處,從而取勝對手。
1977年是李嘉誠日後成為地王,成為香港首富的分水嶺。1977年之前,李嘉誠隻是一位普通的成功商人,而1977年之後,李嘉誠就成了一個大名人,拍賣場上,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擎天一指”,在地產界舉足輕重。這一切的轉變緣由是因為李嘉誠參與地鐵中環站(亦稱遮打站)和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一舉擊敗置地巨人而中標,吹響了華資全麵進攻的號角。李嘉誠也因此而被譽為“民族英雄”。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隻腿,其上蓋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全港地產商無不垂涎欲滴,誌在必得。
在李嘉誠眼中,投標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上蓋發展本身盈利,更在於一旦中標,可使長實聲譽直線上升,脫穎而出,躋身第一流的地產商之列。在此前,在人們眼裏,長實隻是一間在偏僻的市區邊緣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竟無半磚片瓦,無立錐之地!李嘉誠涉足地產20春秋,擁有地盤物業麵積已直逼置地,已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李嘉誠覺得改變形象的時機已經成熟。
李嘉誠立誌攻堅,挺進中區,與置地展開正麵交鋒,“最後奪取城市”。在這決戰的曆史關頭,李嘉誠的心情既興奮又沉重。假如一戰而捷,占領了中區,那麽長實就可“一飛衝天”;但假如失敗了呢?那長實將屈居人後,臥薪嚐膽。同時李嘉誠也深深地明白:一個公司的形象將直接關係到信譽,關係到利潤的大小。所以,地鐵上蓋投標,機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