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成大事者必備的能力。處在新環境中無所適從的人是難有作為,因為時勢多變遷,計劃不如變化快,隻有適應新的環境才能征服新的世界。在人生中,隻有善於適應環境並能營造新環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偉人。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是個很堅強的人,不願仰賴他人生活,因此,他跟莊靜庵談了想出去找工作的打算。
莊靜庵極表讚成說:“香港時時處處都有發財機會,就怕人懶眼花,錯過機會。潮州人最能吃苦,做生意個個都不錯。我認識好些目不識丁的從潮州鄉下來的種田佬,幾年後,都發達了起來。”
李雲經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然而卻四處碰壁。他心中不禁泛起一股失落感。在家鄉,他是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他的淵博學識,使那麽多的財主富商黯然失色。
來到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後,一切都顛倒了過來,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裏再也沒有人向李雲經請教古書上的問題,更沒有人誇獎兒子李嘉誠吟誦詩文的出眾稟賦。不惑之年的李雲經,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李雲經雖與香港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但在環境的逼迫下,他也不得不努力使自己與環境融合。
李雲經終於找到了工作,是在一家潮商開的公司做小職員。其時,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階段,香港商會號召商人市民募捐,用以購置飛機武器支援中國軍隊。李雲經捐出了積攢多日的數枚港幣,而那些富商們,捐出的卻是數千上萬港元。見此情景,喊了半輩子教育救國的李雲經,對友人感歎道:“實業亦可救國。”
李雲經麵對現實,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他不再以古聖先賢的風範訓子,而是要求嘉誠“學做香港人”。這首先得完成兩個步驟,以適應環境,即:一要學會廣州話,二要攻克英語關。因為在香港,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於閩南方言,彼此相差很遠。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另外,香港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其官方語言是英語,也是香港社會的重要交際工具。尤其在上流社會,英語更是通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