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精眼亮”是美國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非常注重的一條經商術。李嘉誠也是一個心精眼亮的大商人,他總善於洞察天機,對自己看準的事就會鍥而不舍的做到底。
李嘉誠有一貫從不居功、善待他人的作風。李嘉誠感激匯豐,匯豐也力助李嘉誠,事實正是如此,繼收購和黃後,匯豐又助李氏開展了一係列的收購活動。
1985年,李嘉誠屬下之和記黃埔,一舉收購香港電燈公司的大部分款項都來自匯豐,匯豐銀行再一次為李嘉誠財團充當了一個主要“供血者”的角色。1987年9月,李嘉誠財團各上市公司聯合供股集資103億港元,進行一係列重大的擴張收購活動。其中的供股集資項目,是由匯豐總行屬下的獲多利財務公司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等協助包銷的。1988年10月,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全麵收購英資青洲英泥,再次得到了匯豐銀行的支持,並由匯豐銀行屬下之獲多利財務融資出麵安排。1989年,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籌措105億元銀團貸款,也是由匯豐銀行出麵組織得以實施的。匯豐銀行因此成為李嘉誠財團一係列龐大的收購活動和集資活動的幕後資金雄厚的“血液庫”。
李嘉誠與匯豐銀行的“魚水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李嘉誠個人就持有匯豐銀行的股份,並於1980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應匯豐銀行之邀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20世紀80年代末期,匯豐銀行在幕前幕後支持擴張中的李嘉誠財團的基礎上開始參股投資,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匯豐銀行投資巨額資金6.25億港元,購入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5%的股權。跨入90年代以後,匯豐銀行對李嘉誠財團的發展更具信心,再次表示願意加盟其屬下的如衛星電視等項目的長線投資。
實質上,從60年代起,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資財團開始調整遠東投資戰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經濟實體的陣容中由強到弱乃至隱退;也有一部分曾經實力相當雄厚的在香港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英資財團,因為國際經濟氣候的驟變和經營決策中的部分失利導致財團經濟嚴重虧損。鑒於這一係列的因素,港英政府決定開始調整對本地華資的政策;對那些實力雄厚、經營管理出色的華資財團開始全力扶持,以求穩定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而港英政府的這種逐步重心轉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有半個中央銀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團方麵處於支配地位的匯豐銀行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