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嘉誠做大的12字箴言

2.寄人籬下,接受生活的挑戰

字體:16+-

如果一個人一帆風順的話,很可能會碌碌無為,相反,如果一個人遭遇苦難,往往會激發出他的鬥誌,然後選擇勇往直前。

李嘉誠年少時痛離失所,寄人籬下,生活的苦難磨礪了他的思想,更磨練出了他鋼鐵般的意誌。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全麵開始,日軍迅速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

1939年6月,潮汕淪陷,日寇橫行,寧靜而美麗的潮州城變成了一片廢墟。縣教育科宣布所有學校停課。李雲經失業,教育救國的願望遭到沉重打擊。

太陽旗在潮洲城頭四處飄揚,四散逃難的人絡繹不絕。

素有愛國之心的李雲經經常與城裏的知識分子相聚在一起,密謀抗日大計,其間也有不少青年誌士前往抗戰前線或加入了敵後遊擊隊。

李雲經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兒女,終於未能邁出這一步。他常常在心中自責,感到萬分愧疚。

1940年初,李雲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鬆坑鄉,寄住在姨親家。不久,又輾轉逃靠在後溝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家。兄弟見麵,抱頭痛哭。李雲經痛心的說:“我逃荒失業,一家人生活無著落,加上染瘧疾,沒醫沒藥,禍不單行,苦不堪言。”

這一年,李嘉誠的祖母因受驚嚇貧病而離開了人世。李嘉誠的伯父們都在他鄉執教,潮汕淪陷,日寇橫行,他們沒有能趕回來奔喪。隻有李雲經、李奕兩兄弟全力草草為母親辦了葬禮。

李雲經失業一年後,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也不會做生意,除了感歎“百無一用是書生”外,毫無辦法。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不忍心長期受其接濟,不禁心焦如焚。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前往香港投靠妻弟莊靜庵。莊靜庵是香港的富商。此時,內地戰火紛飛,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成為戰時內地人所向往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