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誠看來,一個投資人隻有把錢用在別人身上,貢獻給民眾,才是最高明的“投資”手段,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38年來,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
那時的李嘉誠,已經是香港頗有名氣的實業家,正處於邁上香港巨富“三級跳”的助跑階段。但是,除了有關官員,北京沒有誰知道李嘉誠,就連香港商界泰鬥包玉剛,當時也鮮為人知。這樣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觀光遊覽,不像現在,隻要李嘉誠一出現在公眾場合,就會被記者圍得水泄不通。
時值10年動亂結束不久,李嘉誠對往昔的傳聞記憶猶新。他告誡自己,到了北京,千萬得謹慎小心,不可對政治妄加議論。他特地為自己趕製了一件中山裝,他不想穿得太顯眼。
李嘉誠急需了解祖國內地,內地也需要了解這些在海外建功立業的遊子。觀禮團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遊覽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十三陵、長城。正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與此同時,他又從街景、車流、人們的服飾等表層現象,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用談。過去,他透過傳媒,對內地貧困並不陌生,但現在親眼目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麽?這一問題時時縈繞在他的心中。
這年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戶”,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感不安,馬上複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群眾公寓”,以緩解房荒之急。
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在香港,他承建的樓宇近千萬平方英尺,卻不敢將自己的行為與杜甫的詩聯係在一起,因為那是出於商業利益。捐建群眾公寓,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房荒,但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