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一個具有現代投資理念的人,而且雄心很大,能力很強,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他除了招股集資之外,還努力博得銀行的支持,他的主張是:盡量用別人的錢賺錢。因此,李嘉誠想辦法攀結匯豐銀行。
說起匯豐,港人無人不曉,所有的港紙(港幣)幾乎全是匯豐銀行發行的。香港經濟界的人士常說:“誰攀上了匯豐銀行,誰就攀上了財神爺;誰攀上了匯豐大班,誰就攀上了匯豐銀行。”
匯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美、德、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於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的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
1992年,匯豐銀行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
匯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匯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匯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當時的匯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在60年代,正是他為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提供了無限容貸款,使其成為一代船王。因而,李嘉誠也想攀上這枝高枝。他沒想到,自己的夢想很快就實現了。1978年,李嘉誠與匯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李嘉誠與匯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商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都知道,他言行較為拘謹,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