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嘉誠最有價值的投資策略

2.激流勇退,善於轉變

字體:16+-

20世紀70年代末期,香港很多像太古船塢、黃埔碼頭和九龍倉這樣的沿海重要口岸都被英資占據著,其潛在的巨大利潤華人商行都無法插手,隻能眼睜睜看著英資商行在那些黃金口岸修建住宅區大賺特賺。當時,李嘉誠已經在和置地公司的交鋒中獲得勝利,再加上他獲悉中國大陸要搞經濟改革,香港華資應該會有良好的發展,於是便確立了全麵進攻英資領地的發展目標。

要對英資進行挑戰,哪裏才是最好的突破點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李嘉誠決定將九龍倉碼頭作為自己的首要進攻目標。應該說,選擇九龍倉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首先,因為九龍倉的地理位置優越,不管用來發展貨櫃碼頭業務還是從事房地產,九龍倉都是一個絕佳的地方。其次,九龍倉當時的股價還非常低迷,一直到1977年底,都在每股13~14港幣左右徘徊,而資產值卻為每股50元港幣左右。並且,當時九龍倉的大股東置地公司,對於九龍倉的股權持有還不到兩成。李嘉誠看準這個時機,開始不動聲色地收購九龍倉的股份。

誰知,就在李嘉誠聚集力量準備把置地殺個措手不及的時候,精明的置地也聞風而動,開始在市場上購回九龍倉的股權,進行反收購。在你來我往的爭鬥中,九龍倉的股價在1978年底已經被炒到了每股46元港幣的曆史最高價格。

若要與置地公司競爭取得絕對的勝利,李嘉誠心裏也算了一下,必須要取得九龍倉50%以上的控股權。而當時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實業能力如何呢?李嘉誠自己心知肚明,憑借自己當時的能力,根本難以和置地公司在九龍倉這個問題上抗衡。

當時,匯豐銀行大班沈弼來做說客,請他及早退出爭奪九龍倉的商戰。李嘉誠因為明白自己的實力和水準還對別人夠不上威脅,而且拖下去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發展,那才真叫“偷雞不成反倒蝕把米”。所以,麵對沈弼的遊說,李嘉誠很快就決定從九龍倉的爭奪戰中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