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
以誠為本,才能永遠餓不死,才能做大生意,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事情是這樣的: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入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當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入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並不高,隻是被入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入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隻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是經商的上乘之作。